下班推电动车时,又看见小区门口的新车展销。红色的SUV擦得锃亮,销售小哥递来宣传单的手热情得很,我却下意识往回缩了缩——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被“种草”了。作为月薪5千的普通打工人,我家离公司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骑电动车5分钟就能到,连冬天都不用早起赶公交,买车这件事,似乎从来都不在我的计划里。
第一次认真琢磨买车,是上个月陪同事去4S店做保养。他开着车带我绕着市区转了一圈,空调吹得人舒服,遇到下雨天也不用狼狈地套雨衣。同事拍着方向盘说:“你看你,每次下雨都把裤脚溅得全是泥,买个代步车多方便。”我嘴上应着,心里却算起了账:首付至少要5万,每个月车贷2千,加上油费、停车费,差不多要占我工资的一半。一想到往后每个月都要勒紧裤腰带,我又把念头压了下去。
真正让我动摇的,是端午节回农村老家那次。那天公司临时加班,等我赶去公交站时,最后一班通往老家的车已经走了。站在路边给爸妈打电话,妈妈在那头说:“没事,你明天再回来,我们把粽子留着。”挂了电话,看着来往的汽车,我突然觉得特别委屈——如果有车,现在就能顺着熟悉的乡道开回家,而不是在陌生的街头等第二天的早班车。后来还是堂哥开车来接的我,他说:“你这情况,其实买个二手代步车就行,花不了多少钱。”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偷偷做“买车攻略”。午休时刷二手车网站,下班后去小区停车场看别人的代步车,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开着车回老家。可冷静下来又会犹豫:平时上班根本用不上车,买了之后大概率要在停车场吃灰;小区的停车费一个月要300块,相当于我一周的伙食费;万一遇到刮擦,修车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次跟闺蜜吐槽,她说:“你这就是典型的‘刚需不够,情怀来凑’,真没必要为了偶尔回趟家,把自己逼得这么紧。”
让我彻底下定决心的,是七月的一个暴雨夜。爸爸突然打电话说妈妈头晕得厉害,村里的卫生站治不了,得去县城医院。我慌慌张张地打网约车,可暴雨天根本没人接单,公交早就停了。站在雨里看着手机屏幕,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那一刻我特别恨自己——如果有车,我就能立刻开回老家接妈妈,而不是在这里急得团团转。后来还是邻居开车送妈妈去的医院,医生说幸好送得及时,没什么大碍。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买车,不为面子,只为关键时刻能多一份底气。
上个周末,我终于提了一辆二手的白色代步车。没有鲜花,没有仪式感,甚至连拍照发朋友圈的念头都没有,只在开车回家的路上,给爸妈打了个电话:“以后你们再不舒服,我随时能回来。”现在每天上班,我依旧骑电动车,5分钟的路程,风吹在脸上很舒服;只有周末或者回老家时,才会开着车出门。有人说我买车是“浪费钱”,可我知道,这辆车不是用来炫耀的工具,而是藏在我生活里的安全感——它或许用得不多,但只要有它在,我就不用再在暴雨夜里无助地哭,不用再因为赶不上公交而错过与家人的团聚。对普通打工人来说,买车从来不是一道“划算不划算”的数学题,而是“需要不需要”的选择题,而我,终于选到了让自己安心的答案。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