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建舰上那道幽蓝的电弧撕开夜幕,把歼-35的轮廓映衬得如同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时,大洋对岸的美国海军心里,恐怕是五味杂陈。毕竟,他们自家那艘被吹上天的福特号航母,吭哧吭哧服役快8年了,甲板上连一张F-35C被电磁弹射出去的照片都拿不出来。
一边是咱们的三款主力机型,连块头最大的固定翼预警机和金贵的五代隐身机都弹射成功了,甚至小巧的教练-10也来凑了个热闹,轻松起飞;另一边却是服役多年,两次出门溜达都藏着掖着,不敢大大方方展示核心弹射画面的尴尬。这背后的水,可比表面上看到的深多了。
省钱省出来的内伤
很多人纳闷,美国人造福特号的时候,脑子里就没想过要上F-35C吗?海军官方给的解释听着还挺像那么回事:航母的内部结构2010年就敲定了,可那时候F-35C自己也正掉在坑里爬不出来呢。简单说,就是船等不了飞机。
但这套说辞,稍微一扒就露馅了。有报告说得明明白白,这压根就是一场预算游戏。为了让项目成本看起来没那么吓人,好给国会老爷们一个交代,海军在交付福特号的时候,压根就没给它装上F-35C需要的全套设备。算盘打得噼啪响:先把船“便宜地”弄到手,后面再把加装设备的钱算进维护费里,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开审查。
这种骚操作直接让福特号生下来就“缺斤少两”,船上大量设备还是按上一代“超级大黄蜂”的标准配的。这已经不是什么设计有没有远见的问题了,这就是从根上埋下的一颗大雷。
弹不出去也拉不住
就算把配套设备的问题给解决了,福特号的心脏——电磁弹射和拦阻系统,本身就是一团乱麻。美国政府问责局(GAO)的报告早就把这事捅出来了,这套系统的可靠性,离设计目标差了十万八千里。理论上说好弹射4000次不出毛病,实际上呢?平均弹个272次就得歇菜一次。
更要命的是,福特号那四条弹射器,全都指着一套电源和储能系统吃饭。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一条弹射轨道趴窝,整个系统都可能跟着瘫痪。修起来没个几天根本搞不定,整个甲板的飞机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干着急。
弹射系统不给力,拦阻装置更是离谱,创下了“平均20次拦阻就出一次故障”的尴尬纪录。飞机起飞是个大难题,想安全降落风险同样巨大。有分析就指出,这套弹射系统在测试里,连弹个超过25吨的东西都费劲,可F-35C满油满弹出门,体重轻松超过30吨。这意味着啥?就算能弹,也得空着油箱、少挂几颗导弹,这还打什么仗?
真正的噩梦叫“电磁过敏”
要说机械故障,换个零件兴许还能解决,那电磁兼容问题,可真是让电子工程师们头皮发麻的噩梦。航母是什么?就是一个塞满了各种大功率电子设备的移动城堡,电磁干扰要是搞不定,后果简直是灾难性的。
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器一开工,就会产生巨大的电磁脉冲,这玩意儿就像在航母内部引爆了一颗“电磁炸弹”,足以干扰舰上的雷达、导航,甚至F-35C自己身上那些精密又脆弱的航电系统。结果就是,要么飞机出毛病,要么航母自己变“瞎子”“聋子”。这才是福特号和F-35C迟迟不能“合体”的深层技术瓶颈。
回头看看咱们,福建舰在设计建造的早期,就把这事当成了重中之重。咱们那位“最年轻航母建造总师”王硕威,创造性地在陆地上搞了个1:1的联合试验,硬是把电磁干扰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这才有了福建舰上,各种飞机和谐共处、互不打扰的场面。而美国人呢,到现在还在为这事挠头,甚至连累了二号舰肯尼迪号的进度。
烂船偏遇漏顶风
当然,这锅也不能全让福特号自己背。F-35C本身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它的“软脚病”早就不是新闻了。这些年趴在甲板上、一头栽进海里的视频隔三差五就冒出来一个,让大家对它的先进性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关键的是,F-35C最初是照着蒸汽弹射器的脾气来设计和测试的。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的推力特性完全是两码事。电磁弹射的力道要么太猛要么太柔,都会给飞机结构和那身娇贵的隐身涂层带来额外的伤害。这对于浑身都是敏感电子设备的F-35来说,尤其致命。
就这样,一艘浑身是病的航母,撞上了一架本身就有缺陷的飞机,两边的问题凑到一块儿,被无限放大了。再加上疫情期间美国航母的零件供应商倒闭,搞得美军只能从还没完工的肯尼迪号上拆零件给福特号“续命”。整个福特级航母项目,看起来就像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结语
一份美国国会研究处的报告悲观地预测,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想要达到可靠性目标,恐怕得等到2030年。从2009年开工算起,福特号这“成长的烦恼”已经持续了十几年,而我们的福建舰,从下水到完成三种主力舰载机的弹射,只用了不到三年。
福建舰能精准地弹射从6.8吨的教练-10到超过32.5吨的歼-15T,这种对能量收放自如的精细控制能力,秀出的不仅仅是肌肉,更是我们在核心技术上的绝对自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追赶”或者“并驾齐驱”了,而是在某些关键点上,我们已经悄然实现了反超。当福特号还在为弹射一种飞机而苦苦挣扎时,我们已经大步迈进了全谱系舰载机电磁弹射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