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汽车行业的变化,有时候真像是在看一场拉锯战。去年年底我还记得,车市刚刚经历价格战的尾声,突然就传出行业整顿的消息。官方不停强调反内卷,光伏、新能源车、钢铁…每个行业都在被‘理性’二字绑着腿走。
我倒是亲眼见过一场座谈会。那天,我跟一个同行聊天,他说:感觉氛围怪怪的,好像所有人都在压着一口气,谁先出声就像踩在地雷上。这让我心想,行业像个大锅饭,大家都得压着火,不能火大,否则就真要出事。
具体到汽车,比如我之前帮那个修理工打个电话,问他最近啥情况。他说:车子多了点,但利润少得可怜,经销商那边账期拉得特别长,90天都有。他还嘀咕:走低价,确实能多点订单,但几乎等于亏本。能感觉到,那个低价无序竞争的背后,有个更复杂的供应链逻辑,我一直觉得供应链就像是在煮一锅汤,各个环节都得把握火候,否则就糊了。
说到供应链,生活中一比喻挺有趣。就像买菜,打个比方:如果菜贩子压低价格,就是为了多卖,但其实菜叶可能不新鲜,卖相差点。厂家也是一样,为了抢订单,可能会偷工减料,最终质量走样,但谁在乎呢?顾客在乎的只是便宜而已。结果就是,行业里重复造假的事情层出不穷——虚标产能、低价倾销,仨五百都能看得见。
你问我,这种局势会不会改变?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也在想,政策一出来是不是就天快亮了?其实未必。反内卷,听起来逆潮流而行,但治理到底能不能根除那些暗箱操作和黑公关?我猜,更多的还是得靠行业自律,光靠 regulators 的抓,有限。
而且,我一直觉得,行业的反内卷其实是把利益的平衡托得很高。你看,车企间的博弈就像两个拼命想赢的拳手——都想抢市场份额,又怕砸了招牌。比如同价位的SUV,某一款车的实操差别其实挺明显:比如座椅调节、油门响应、谐振噪音。价格差异不大,但是用起来的感受差别挺大。有人会觉得,一分钱一分货,但实际上,调校的细节差异,比我们想象的更关键。
还有一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行业整体的理性会逐步变成惯——就像早起运动一样,惯了之后,不那么嫌麻烦。这段思路一转,就想到很多车企其实在技术层面没那么天赋异禀,大多是按照规矩在走。如研发流程中,有关节点像是流水线拼图,严格按照设计稿推进,没有太多自我突破的空间,只是把标准推得更高而已。这种稳其实给人一种平滑的感觉,但你要问我,这能持续多久?我又犹豫了。
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去年我拍的一个油耗测试数据。那天,我开着某新车,从城市到郊区,跑了大约150公里,平均油耗大概6.5L/百公里(估算,样本少),但实际那天的路况不算好,有堵车和上坡。想想,这是我对油耗指标最直观的体验 — — 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瞬间的细节琢磨。
拎得清的消费者,会发现:很多车子的调教都在油门响应和底盘支撑上做文章。这点其实挺像买鞋,走路的感觉才能知道舒服不舒服。你觉得,汽车的舒适度和技术调校是细节堆出来的吧?某些厂家更像是在调色,着眼于快感整体感受,而不是单纯的某块技术。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我身边的朋友——开了一年多新能源车,他说:我现在都懒得调节座椅,够用就得了,反正也不追求极致体验。这是不是说明,越来越多用户在配置和驾驶乐趣上变得平淡?或者说,车变得像一台工具机,实用党占了大多数。
但这里又有个问题:在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的理想状态下,价格必赢的无序竞争会不会被彻底扼杀掉?我觉得,未必。市场还是要活的,就像一个小市场——只要有人买,煤价、钢价就难以一刀切。除非,所有人都真得盯住那些标准,谈技术创新时更像是在玩心理战——谁能在法规框架下,把品质和成本做到最优。
说了这么多,我也得自我更正一下:其实行业的反内卷策略,并不是一纸空话。它更像是给行业插上了理性的翅膀,让那些低价恶性竞争不再那么肆无忌惮。但你说,这会不会让整个市场变得死气沉沉?我觉得,反而可能创造出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在标准、品质上更透明,大家都要真金白银下去拼。
所有这一切的终极目标,还是让消费者感受到买车有保证,买得起,还能用得长久。这很像我小时候买的自行车,小到不能再小的细节——比如座椅高度,那个你想调都难的年代。如今,调节座椅变得极其容易,但我们还会不会变得更快乐?这是个不知道的问题。
- 你觉得,行业走向高质量,是否真能让散装竞争掉下来?
- 车企是不是会像私人定制那样,把技术从大锅变成点菜?
- 除了政策,消费者自身的偏好变化,也会不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整个行业的节奏?
只剩下一个细节,我还没提——那辆我试过的新能源车,刹车用的倒是挺顺滑,但车载系统的响应时间有点让我出乎意料——其实就是那瞬间反应的延迟让我觉得不太聪明。也许,这就是未来的痛点——软硬结合的智能化焦虑。
我在想,所有的变化,终归还得归到用车体验的这个根本。这个细节,可能比任何技术指标都重要。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