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下午,北京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强冰雹天气。这场冰雹来得突然,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给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据气象部门监测,冰雹直径普遍在2-5厘米之间,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直径超过8厘米的巨型冰雹,砸落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巨响,宛如天空在倾倒冰块。许多车辆挡风玻璃被砸裂,部分农作物受损,个别地区还出现了短暂积水现象。
这场冰雹之所以如此猛烈,与北京当前的特殊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首先,近期北京上空存在强烈的垂直温差,地面温度较高而高空温度极低,形成了强烈的不稳定层结。其次,中低层水汽充沛,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了充足"原料"。最重要的是,北京上空出现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这股气流将水滴不断抬升至高空冻结区,经过多次上下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使冰雹不断增大,最终形成了这场强冰雹天气。气象专家指出,这种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大趋势相符。遇到冰雹天气时,正确的避险措施至关重要。对于正在户外活动的人群,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寻找坚固的建筑物躲避。如果附近没有建筑物,可以寻找坚固的车辆躲避,但要远离树木、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切记不要站在空旷地带或大树下,因为冰雹往往伴随着强风和雷电,增加了被砸伤或雷击的风险。
如果在驾车时遭遇冰雹,应立即减速,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寻找安全地点停车。地下停车场是最理想的选择,如果没有,可以选择停在立交桥下等有遮挡的地方。切勿停在路边树下,因为树枝可能被冰雹打断造成二次伤害。停车后,建议留在车内,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靠近车窗,以防玻璃破碎造成伤害。对于居家防护,冰雹来临前应及时关闭门窗,拉上窗帘,防止冰雹击碎玻璃伤人。可以提前将车辆停入车库,或用厚毯子等物品覆盖车身。阳台上的花盆、杂物等易坠物品要提前收好,避免被冰雹击落后成为高空坠物。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冰雹来临前储备一些饮用水和食物,以防极端天气导致临时停水停电。农民朋友要特别关注冰雹预警。在接到预警后,可以采取覆盖保护措施,如给蔬菜大棚加盖防护网,给果树罩上防护罩等。养殖户要检查畜舍的牢固程度,必要时加固屋顶,防止冰雹击穿造成牲畜伤亡。冰雹过后要及时清理田间积水,检查作物受损情况,采取补救措施。
气象部门提醒,公众应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特别是强对流天气多发的季节。现在的天气预报技术已经相当精准,可以提前数小时发出冰雹预警。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天气App、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获取最新天气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冰雹天气往往伴随着强降水、雷电和大风,形成复合型灾害。因此避险时要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例如,在地下通道躲避冰雹时,要警惕可能发生的积水;在室内躲避时要同时注意防雷安全。灾后处理同样重要。冰雹过后要检查房屋是否有损坏,特别是屋顶和窗户。如果发现破损要及时修补,防止后续降雨造成二次损害。检查电路是否安全,谨防漏电事故。对于受损车辆,应第一时间拍照取证,联系保险公司处理理赔事宜。
这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给北京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带来了考验,也提醒我们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成为新常态。专家建议,城市应该加强极端天气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个人也要学习基本的避险知识,备齐应急物资,做到有备无患。从长远来看,应对极端天气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加强气象科学研究,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另一方面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韧性。同时,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力量。这场"天降冰块"的奇观虽然壮观,但其背后反映的气候变化问题更值得深思。在享受现代文明便利的同时,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才能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