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上演震撼一幕,5艘中国破冰船逼近阿拉斯加,美军如临大敌

 新闻动态    |      2025-08-20 22:37

近日,北美防空司令部(NORTHCOM)发言人向美国“战区”网站证实,他们正在密切跟踪监视5艘中国破冰船在北极地区的活动,其中一艘甚至开到了美国扩展大陆架(ECS)边界内130海里,距离阿拉斯加州乌特恰维克以北约290海里。

根据美媒和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说法,这5艘中国破冰船包括“雪龙2号”“极地号”“中山大学极地号”“深海1号”和“探索3号”。这些都不是普通的科考船,而是中国极地科研的顶尖装备,尤其是“雪龙2号”,1.4万吨的大家伙,全球首艘能双向破冰的科考船,船头船尾都能轻松碾碎1.5米厚的冰层,效率比传统破冰船高40%。

按照美媒公布的信息,8月5日至7日,这5艘破冰船陆续穿越白令海峡,进入北极圈以北的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其中,“雪龙2号”早在7月25日就被发现在阿拉斯加乌特恰维克以北290海里处,紧贴美国所谓“延伸大陆架”的边界,仅130海里之遥。

8月初,“极地号”和“中山大学极地号”也被美军C-130J巡逻机拍到,阵型严整,颇有战术编队的味道:前有破冰船开路,中间勘探船测绘,后方保障船补给。这种规模和组织度,别说美国人,连加拿大军方都跟着紧张,派出了“里贾纳”号护卫舰在7月中旬“追逐”过“雪龙2号”。

美方对这五艘船的反应,可谓神经紧绷。7月25日,“雪龙2号”刚被发现,美国海岸警卫队就派出一架C-130J“大力神”固定翼飞机低空掠过,拍下高清照片,试图搞清楚中国船队在干嘛。

8月5日和6日,海岸警卫队的“韦希”号破冰船又在楚科奇海对“中山大学极地号”进行了跟踪监视。

美方发言人承认,中国船队“在国际水域作业,不构成国土防御威胁”,但随后他话锋一转,强调这五艘船的数量“比前几年显著增加”,必须持续监控。北美防空司令部甚至出动了雷达和卫星,24小时盯着这些船的动向,生怕漏掉一点风吹草动。

美方之所以对这几艘中国科考船这么紧张,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北极这块宝地,早就不是什么“冰封净土”,而是大国博弈的新战场——美国担心,随着中国的加入,自己在北极的利益将会被进一步挤压。

而美国担忧的背后,也反映出了美国对自家破冰船数量不足的无奈。

以目前来看,中国有5艘现代化破冰船,俄罗斯更夸张,拥有六艘核动力破冰船,能碾碎3米厚的冰层。而美国,现役就两艘破冰船,“北极星”号和“希利”号。“北极星”号服役46年,早就成了“老古董”,零件还得从加拿大空运,修一次停半年。另一艘“希利”号虽然稍微新点,但也独木难支。美媒《海军时报》直接吐槽:中国破冰船数量是美国的四倍,技术更是代差碾压。

特朗普政府虽然喊着要造40艘新破冰船,拨了86亿美元的“大而美法案”,但首艘新船得等到2029年才能交付。反观中国,“雪龙2号”装备7000多个传感器,能自动规划破冰路径,船底还有个“月池车间”,冰封环境下也能直接取样海水。俄罗斯的“雅库特”号核动力破冰船更是能常年驻扎北极。这种差距,让美国在北极的底气严重不足。

更让美国寝食难安的是,中国在北极的动作背后,有个更大的战略图谋——“冰上丝绸之路”。2018年,中国发布《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提出要打造“北极丝绸之路”,通过北方航线连接亚洲和欧洲。

比如,从上海到德国汉堡,要是走北极航线,将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4600公里,一旦未来北极航线能常年保持通航状态,未来30%的中欧贸易都可能走这条航线。

所以,中国这五艘破冰船看似在搞科考,实际上是在测绘航道、勘探资源、收集气候数据,为“冰上丝绸之路”的商业化和资源开发铺路。

但说实话,美国这副“惊弓之鸟”的模样,也有点自找的。北极是公认的国际海域,中国破冰船的活动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的公海航行自由。

讽刺的是,美国自己还没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老拿“延伸大陆架”说事,试图圈占北极资源。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早就被国际社会看穿。过去,美国军舰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没少在南海晃悠,抵近中国领海12海里搞挑衅。如今中国科考船在北极公海搞点科研,怎么美国就受不了了?

其实吧,中国破冰船的北极之行,美国没必要这么草木皆兵。这些船主要利用夏季冰层较薄的窗口期,开展气候变化研究、海底资源勘测和航道测绘,属于正常的科考活动。北极变暖导致冰层消融,新航道和资源的开发潜力让各国都眼红,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自然有合法权利在北极开展科研和商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