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港的豪门望族,霍家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坊间常说“三代经商,抵不过祖上扛枪”,可如果你仔细看看霍家的故事,你会发现他们或许在悄悄改写这个“规矩”——人家是三代既精于经商之道,骨子里更流淌着炽热的报国情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用不同的方式稳稳地“扛”起了属于他们的责任。
这种代代相传的烙印,用现代时髦点的词儿说,或许叫“红色基因”更贴切。
最近霍家第三代霍启刚在央视的一段访谈,挺让人玩味的。
当知名主持人董倩问他为什么想着为国家做事时,他的回答没有太多高谈阔论,却很朴实,提到了家庭氛围对他的影响。
他引述爷爷霍英东的话,大概意思是:“不是我为国家做了什么,而是国家给了我为她做事的机会。
”这话听着简单,但分量很重。
你琢磨琢磨,这话背后,是霍家三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在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用汗水、智慧甚至冒险精神,为国家发展默默添砖加瓦的共同心声。
这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家族事业继承,更像是一条与国运深深交织的血脉传承线索。
说起这份传承的起点,必须回到那段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
上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不久。
当时的新中国还很年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竖起了一道严密的封锁墙,硬核战略物资禁运清单长到吓人。
那时候的香港,还是英属殖民地,要在港英当局眼皮底下打破这条西方封锁线,无疑是提着脑袋干的事。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二十多岁的霍英东站了出来。
那时维港的夜色掩盖了多少看不见的刀光剑影。
霍英东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人脉,以及那份超越时代青年人的勇毅,秘密组织起船队。
他的目标明确且危险:把内地急需的药品、橡胶、五金器械等禁运物资,冲破重重封锁线运过去。
据说他儿子霍震霆后来回忆,老爷子那会儿压力大到爆,每天也就睡两三个小时,整个人瘦得都脱了相。
但霍英东的信念异常坚定——只要对国家有利,哪怕拼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有人回忆他那时常挂在嘴边的是林则徐那句名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真不是一句空话。
这场豪赌的风险是巨大的。
西方制裁的铁拳随即落下,海外资产被冻结;更危险的是来自江湖黑帮的索命威胁。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做这种“禁运”买卖,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敌意和危险来自四面八方。
但他顶住了,没有退缩。
那份孤勇,那份在商海沉浮中罕见的不计得失的担当,为霍家的精神世界奠定了最厚重的基石。
时光流转,当国家迈入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曾经在刀尖上起舞的霍英东,更是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国家建设中。
斥巨资(超过百亿港元)支援内地基础建设,修桥铺路建宾馆,实实在在助力经济发展的起飞。
最让世人敬佩的是他在南沙开发项目上的举动。
这位精明的商人,最终却以象征性的1元钱,将那块价值连城、潜力千亿的土地权益回馈给了国家。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慈善捐赠,而是家国情怀在最高维度上的体现。
而那句临终嘱咐——“国家不强大,个人再富有也是假的!”,更像是对后代子孙的永恒教诲,道尽了他一生最深刻的领悟:国与家,命运与共。
父亲的传奇,对长子霍震霆来说,既是荣光也是沉甸甸的嘱托。
霍英东深知体育对于民族凝聚力和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性,他在世时就曾多次表达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用体育,让世界重新认识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
历史性的一刻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演。
霍震霆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射击选手许海峰为中国射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
当五星红旗升起,国歌奏响的那一刻,对他而言,不仅仅是民族的骄傲,更像是父亲那个沉甸甸嘱托化作惊雷在他耳边炸响——让世界看见中国!
这条路,他来接棒!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霍震霆将自己与“奥运”深度绑定。
他长期活跃于国际体育舞台,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甚至个人声望,为的就是一个目标:推动北京申奥成功。
这成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当年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投票决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个前夜,焦虑可想而知,据说他紧张到无法入眠,那份压力常人难以想象。
当萨马兰奇最终念出“北京”时,那份狂喜,恐怕也远非旁人所能体会。
成功之后,霍家毫不含糊,迅速行动。
他们直接捐出了2亿港币,用于建设国家游泳中心,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水立方”。
这不仅是金钱的投入,更是家族承诺的实物体现,是对北京奥运、对中国体育事业最深切的支持。
而另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画面发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的跳水赛场。
当郭晶晶(当时已是霍家的“准儿媳”)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时,为她颁奖的正是霍震霆本人。
这个场景像是一个精心安排的隐喻,象征着霍家与中国体育长达数十年的深厚缘分,完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闭环”。
如果说祖父的战场是大海与封锁线,父亲的战场是国际体育舞台,那么到了第三代霍启刚这里,“扛枪”的方式又随着时代潮流发生了深刻的演变。
这位顶着“豪门第三代”光环的牛津高材生,并没有选择躺在祖辈的功劳簿上“躺赢”。
他主动放弃了直接接手万亿商业帝国的“现成电梯”,选择了一条看似辛苦得多的路径——从零开始创业。
他创立了一家顾问公司,专注于帮助有潜力、有抱负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为他们出海拓展保驾护航。
这步棋,既是在商海中摸爬滚打锻炼能力,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国家拓展经济影响力贡献自己独特的智慧和力量。
霍启刚的身份和领域明显更加多元和现代。
2023年杭州亚运会,他以中国香港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精神抖擞地高举着特区旗帜步入会场,身后是规模空前的香港健儿方阵。
那一刻,他展示的是香港新一代代表人物的风采与担当。
但这还不是全部。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的另一重身份——亚洲电子竞技联合会主席。
在电竞这项尚未被所有人理解的运动上,霍启刚展现出了超前的战略眼光。
他很清楚地说过,电竞是当代年轻人沟通交流的“新语言”,更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文化输出载体。
面对质疑甚至阻力,他凭借个人影响力和务实努力,强力推动电竞成功进入亚运会这样的顶级综合体育舞台,中国战队也不负众望,在首次亚运会电竞项目角逐中勇夺金牌。
他敏锐地捕捉时代浪潮,并将其融入服务国家、连接青年的宏大叙事中。
当别人还在怀疑时,他已经把电竞变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
从商界到体育界,再到走向政界,霍启刚的脚步愈发清晰有力。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副主席,他迅速展现出务实风格和民生关切。
推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让北京、上海等地的国际中转客流显著增加,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吸引力和商业活力;作为香港立法会议员,他组织带领数十家内地民营企业“抱团出海”,以集团军的力量拓展国际市场,据说取得了订单激增的可观成绩,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探索了新路。
尤为让普通打工族感到“解渴”的是,他看到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内卷式竞争”焦虑和休闲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
他的关于优化职工年休假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休假权益的提案直指痛点,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共鸣,建议的核心精神甚至被纳入官方文件得到回应。
这让许多网友忍不住感慨调侃:“霍公子这是变身‘刚哥’了,专治咱们打工人的痛啊!” 这个“刚哥”的称呼,既有亲切感,更隐含了对他敢于务实发声、为普通人利益代言的肯定。
你看,爷爷在黑夜的海上顶着巨大风险运送物资,那是他在那个时代为“国”而扛的枪;父亲在体育外交的战场东奔西走,为中国赢得荣耀和尊重,那是他用另一种方式“扛枪”;到了霍启刚这辈,身处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他的“扛枪”方式再次升级。
他用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拥抱新生事物(如电竞),用立法者和政策建言者的身份去推动制度革新,用青年领袖的感召力凝聚力量,用创新思维促进经济联动和科技创新。
政策、科技、制度、青年力量,这就是霍启刚为守护国家利益和推进社会进步所选择的、属于21世纪的“枪”。
回顾霍家三代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极其清晰的、与国家民族脉搏同频共振的精神图谱。
霍英东在简陋舢板上仰望繁星、谋划支援的凛冽寒夜;霍震霆为了申奥殚精竭虑、青丝熬成白霜的漫漫岁月;霍启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通道上为民众期待深深鞠躬的郑重瞬间……这一幅幅场景,不是孤立的画面,它们被一种强大而深沉的力量连缀起来——一种对国家、民族朴素而坚贞的热爱与忠诚。
这份忠诚跨越了世纪时光,穿透了不同的时代任务和社会角色,历久弥坚。
所以啊,当你再问“三代经商,抵不过祖上扛枪”?
霍家的答案早就超越了这种简单的二元对比。
经商,他们展现了令人叹服的智慧和魄力,积累了财富;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财富与能力,毫不吝惜、不求回报地投入到为国为民的事业中去。
祖父冒险穿越封锁线,是“扛枪”;父亲毕生推动体育外交,是“扛枪”;孙子在新时代以全新的方式——政策、科技、连接青年——为国效力,同样是“扛枪”。
他们用行动响亮地诠释了:经商是为了富民,而“扛枪”的根本,是为了卫国强邦。
真正推动这三人、三代在各自截然不同的战场上永不停歇、不断“进化”的源动力,恐怕就是那份溶于血脉、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它让财富拥有了更深沉的意义,让责任变成了自觉。
这份情怀,早已内化为驱动他们不断向上、向前的核心能量。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上不封顶”——它不是指官职的极限,而是指那份服务家国的赤诚之心、那股推动时代向前的奋斗精神,永无停歇之时,永无限定之顶。
霍家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豪门”,财富仅是底色,那份与民族复兴伟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与情怀,才是真正不朽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