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找好“接盘侠”,海牙就递起诉书?老杜案里的司法与政治博弈

 产品展示    |      2025-10-09 12:23

刚等国际刑事法院(ICC)把杜特尔特的指控确认听证会推迟,菲律宾副总统莎拉就立刻放话:已经有“第三国”原则上同意,要是父亲能获准中间释放,就接收他。

可这话说完没多久,海牙那边就扔出个重磅消息——公开了7月递交的起诉书,直指老杜涉嫌“谋杀”等反人类罪,还把76起死亡个案拆成三个时间段列得明明白白。

这一前一后的节奏也太紧凑了,到底是法院按流程办事,还是在悄悄传递政治信号?

第三国怎么选?安全、合规、选票一个都不能少

对莎拉来说,找“第三国”可不是随便找个落脚点,这简直是个“风险对冲神器”,每一步都得精打细算。

首先得卡在法理的“安全区”里。

按理说,找个没签《罗马规约》的国家最省事,面对ICC的合作请求能少点条约束缚,政治上更自由。

但ICC的“中间释放”有规矩,更认那些签了专门接收协议的国家,比如比利时和阿根廷,这俩早就跟ICC定好了监控、报告的流程,能避免“一放就失控”的质疑。

想既合规又可控,选这类有框架协定的国家才靠谱,这可不是瞎猜,ICC官网上都有明文记载。

其次还得平衡关系和压力。

接收老杜就得扛住人权组织和媒体的追问,还得跟菲律宾政府保持沟通。

莎拉已经明确排除了日本,澳大利亚也早拒绝了,看得出来她在“关系好、能抗压、办得成”这三角里反复掂量。

她还说谈判是自己亲自上的,因为再也信不过国内任何人,这也就能理解为啥谈了这么久。

最后必须兼顾健康和选票。

老杜都80岁了,辩方说他有“多领域认知障碍”,法院才推迟听证会先查他能不能受审。

所以第三国的医疗条件、就医方便程度都是硬指标,他妻子探监后都说老杜已经“皮包骨头”,可经不起折腾了。

更关键的是,莎拉是2028年大选的热门人选,要是选的国家让菲律宾选民反感,肯定会被反对派拿来做文章,影响自己的选情。

海牙为啥此时公开起诉书?程序里藏着政治算盘

ICC在9月底公开这份删节版起诉书,时机选得相当有讲究。

里面把指控拆得清清楚楚:2013到2016年当达沃市长时涉19起谋杀,2016到2017年当总统时针对“高价值目标”有14起,2013到2018年“清理行动”里还有43起,加起来至少76起。

检方说这只是样本,实际死亡规模大得多,毕竟老杜的“禁毒战争”光官方统计就有6200多人死,民间算的数更吓人。

从诉讼策略看,这步棋走得不意外。

一来能回应外界对案件进度的好奇,免得大家误以为延期就是案子黄了;二来能抢占舆论主动权,毕竟辩方一直在拿老杜的健康说事儿,用权威起诉书能压下这些声音;三来是给那些可能接收老杜的国家提个醒:要是接了,就得按规矩落实监控、报到这些条件,别想让他“一放了之”,这跟比利时、阿根廷之前签的协议要求完全对得上。

当然,说这是专门“报复”莎拉放话也不太严谨。

更合理的解释是,程序要求、透明度需求和政治沟通的需求刚好撞一块儿了,才显得态度强硬。

这既是法院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性,也是在给相关国家和杜特尔特家族划下合规的红线。

接下来的博弈:司法、成本、选票三条线缠在一起

接下来几个月,有三条线会牵着局势走。

第一条是司法上的拉扯:辩方想让程序无限期停了,检方虽不反对短期延期,但要求年内必须出关键裁定。

要是法院认可“延期+医疗配套”的方案,中间释放的谈判就得加速,到时候第三国的法律执行力、警务协作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就成了关键。

第二条是“承接成本”的难题。

ICC自己没地盘没警力,放人全靠缔约国自愿帮忙。

可至今也就比利时和阿根廷签过专门协议,能接的国家本来就没几个,想找个“愿意接又能接好”的太难了。

就算有国家愿意接,也得扛住人权组织的监督和国内法庭的追问。

第三条是菲律宾国内的政治震荡。

“禁毒战争”的死亡数字总会时不时被翻出来,影响民意走向。

莎拉要是被贴上“帮父亲逃罪”的标签,虽然能巩固基本盘的支持,但可能会失去中间选民的信任。

所以她必须把找第三国这事说成是“按规矩办事+人文关怀”,绝不能让人觉得是“政治逃逸”。

说到底,莎拉找的“第三国”大概率不是随便找个非缔约国躲着,更可能是像比利时、阿根廷那样能落实ICC规定的国家,毕竟要在安全、合规和政治解释之间找平衡。

而ICC此时公开起诉书,说白了就是提醒各方:延期不是没事了,中间释放也不是免责。

莎拉能给父亲找到“屋檐”,但这屋檐必须经得住法律和舆论的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