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棋盘上,产业引导基金犹如一颗关键的棋子,对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经济腾飞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就拿上海来说,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其产业引导基金更是城市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成为众多创业者、投资者以及其他聚焦城市发展人士所关注的焦点。
上海的产业引导基金,本质上是由政府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上海的产业发展紧密相连。
从宏观层面看,它是政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能够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共同为上海的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从微观角度剖析,上海产业引导基金对于众多企业而言,是成长路上的及时雨。许多初创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产业引导基金的介入,不仅为它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还带来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对接,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茁壮成长。比如某些专注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在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下,得以加大研发投入,快速实现技术突破,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01
前世今生:发展历程全梳理
上海产业引导基金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萌芽起步到快速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步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见证着上海产业发展的变迁。
▶ 萌芽起步阶段
故事要从2006年说起,浦东新区率先试点设立了“浦东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这就像是在产业发展的土壤里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当时,国内创业投资环境尚不成熟,许多新兴产业和初创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浦东新区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后续上海产业引导基金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的关注,为上海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时期,引导基金主要通过参股投资的方式,与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浦东的高科技企业。比如,“引导基金”第一笔出资200万美元,与新加坡百奥威达基金合作,并以百奥威达基金为主导,又吸纳了美国HBM生物基金、新宏远创投资基金等,共向凯赛生物投资2600万美元。在实际运作中,重点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约75%资金投入集成电路、软件的IT领域,12%投资生物医药领域,13%投资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浦东新区的产业优化。
▶ 快速发展阶段
2010年,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正式成立,规模达30亿元,这标志着上海产业引导基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此时的引导基金,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在产业发展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它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主要投资于处于种子期、成长期等创业早中期的创业企业。
2014年,是上海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节点。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市级、区级引导基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基金体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初具规模。各个区域根据自身的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设立了针对性的引导基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比如,静安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投向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以及数字经济、大健康、平台经济等新兴领域,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导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品质化提升;普陀区产业创新发展引导基金聚焦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促进新兴产业加快集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这一时期,引导基金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不仅参股创业投资企业,还采用跟进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02
基金构成:重点领域全解析
据启信产业大脑数据显示,上海国有资本参与的产业引导基金共有227家,涉及331只基金,涉及投资机构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北京,其中上海174家,北京29家,代表机构有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芯动能投资基金等。值得关注的是,在相关参投合作投资机构中存在Plug and Play与华登国际两家海外投资机构,借助国际化资本对AI、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初创型企业进行投资扶持。
目前,上海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版图广泛而深入,涵盖了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犹如一张紧密的大网,将优质资源汇聚其中。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领域,更是基金重点布局的方向,堪称上海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 集成电路:“芯” 力量崛起
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可谓是不遗余力。2015年,上海设立了规模庞大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包括100亿元设计业并购基金、100亿元装备材料业基金、300亿元制造业基金,2020年又成立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这些基金就像一场及时雨,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它们积极参与集成电路企业的投资,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覆盖了整个产业链。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为例,其对中芯国际的投资,助力这家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在高端芯片制造方面不断突破,加速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投资长电科技汽车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助力长电科技在先进封装领域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汽车电子领域大放异彩。
这些投资,不仅推动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集聚和升级,让上海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上海也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之一,在“十三五”末,上海在产业发展上提出了“3+6”的架构,“3”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位居首位。
▶ 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新引擎
生物医药领域同样备受上海产业引导基金的青睐。2024年,上海拟设立规模达215亿元的生物医药母基金,聚焦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高端制药装备等关键领域。这一举措,犹如为生物医药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激发了产业的创新活力。
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基金支持了众多创新型药企,帮助它们攻克技术难题,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一些专注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的企业,在基金的支持下,得以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开展临床试验,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基金助力企业研发高端影像设备、高值耗材等产品。以上海联影医疗为代表的企业,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提高了我国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水平。
2023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9337.32亿元,增长4.9%。近五年全国交易金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新药海外授权项目,上海占比超过1/3,目前全国唯二的两款外资企业优先于全球上市的药品都来自上海。
▶ 人工智能:智能时代的先锋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领域自然也少不了上海产业引导基金的身影。2024年,规模225亿元的人工智能母基金落地徐汇区,将重点投向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这只基金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关注,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汇聚了强大的资金力量。在智能芯片领域,基金投资了多家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的企业,推动芯片性能不断提升,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更强大的算力支持;在自动驾驶领域,基金助力相关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试点,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道路,让出行变得更加智能、便捷。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已从2018年的183家增长到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上海也成为全国首个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城市,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383台/万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03
投资地域:分布格局全透视
上海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地域分布广泛,既立足上海,又放眼全国,呈现出“以点带面,协同发展” 的格局。
据启信产业大脑数据显示,从地域来看上海本地无疑是基金投资的重点区域,占比超过60%。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优质的企业项目和完善的产业链生态,为产业引导基金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以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例,它主要由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受托管理,要求所投资子基金应优先投资于上海市范围内的企业,且对于投资上海区域应占比最高,故所投资的子基金应以上海本地产业为重 。
除了上海本地,长三角地区也是上海产业引导基金的重要投资区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与上海在产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引导基金在江苏、浙江等地投资了多家相关企业,促进了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协同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的产业引导基金也积极布局长三角,与南京、杭州等地的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通过这种区域协同投资,不仅能够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还能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此外,上海产业引导基金还将目光投向了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产业和创新潜力的城市。例如,对北京的人工智能企业、深圳的高科技企业等,也有一定的投资布局。这种跨区域投资,有助于上海产业引导基金获取更多优质项目资源,同时也能促进全国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于启信产业大脑™
启信产业大脑™隶属于启信数据™,汇集了境内3.4亿家企业等组织机构的超过2000亿条实时动态商业大数据,立足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地区产业定位,提供涵盖超300条产业链的产业全景洞察、产业/园区招商、区域经济监测方案,寻找产业发展突破口,多角度挖掘招商线索,通过数实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
启信产业大脑™充分利用企业大数据资源及强大的技术基础,基于地区产业治理业务需求,提供摸家底、明方向、控风险、引增量、优存量、提服务等六大产业发展解决方案。系统主要包括产业洞察、产业服务、一企一档、精准招商、项目管理等5大产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