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纽约,下着细雨。希尔顿中城区的会场里,灯光打在每个人的脸上,显得比外头更冷。米兰端着一杯咖啡,身板还没焐热美联储理事这把椅子,话就扔了出来:“唯一正确的利率水平,应该降到2%附近。”这个房间聚着许多年薪几十万美元的经济学家,那一瞬间,空气都安静了三秒。美联储刚刚结束会议,他是唯一一票反对降息25基点的理事,非要一锤子落地降50基点。这“新人报道第一课”,够炸。
熟悉美联储议事流程的人都知道,平时开会投票,基本上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那套模式。没想到,2025年9月破了局:11:1。米兰,唯一反对票。谁都清楚,美联储讲究“集体决断”,极少有刚上任的人敢来个“单骑走天涯”。更何况,这位还是“双重身份”——美联储理事和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主席,只是嘴上说着在白宫那头“休假”,工资暂不领。金融和政治两头身兼,怎能让人不往里边多琢磨几分?
特朗普团队早就习惯这类操作。一个人参与决策,还要保证能带上总统的“原声大碟”一同入场,美联储独立性这件老瓷器难免要磕碰个豁口。对市场来说,这比鹰派鸽派之争刺激多了。打个比方:就像自己家锅炒菜,邻居却时而递勺盐时而递勺醋,你说这锅菜能不变味儿?
米兰究竟什么来头?纽约州小地方出身,父母都在社会保障局,小时候周末饭桌上聊的话题不是棒球或者NBA,而是“财政赤字”“货币政策”之类。他本来学生物化学,结果发现解剖青蛙没兴趣,转去经济学和哲学。说白了,见识过实验室的单调,也被休谟的怀疑论熏陶得不信神话。这种气质放进金融业,结果就是:分析利率的时候,喜欢问“为啥不能有第三条路?”
跳出象牙塔,扎进华尔街,米兰看什么都和别人不一样: 他眼里,货币市场像个牛仔小镇,没人能完全掌控秩序。别人说全球化,他挑毛病,说美国吃亏还被“薅了产业羊毛”。从富达投资到索瓦纳姆资本,他做分析师做宏观,最后成为白宫财长的高级顾问,也参与了2.2万亿美元的CARES法案。换了别的金融人,这么多头衔拼起来,估计LinkedIn都变卡了。
关键还不是履历长,是他敢推翻前人版本。他笔下的《脆弱与稳健的再工业化》,硬生生把特朗普经济团队眼球都吸过去了。主张新产业政策,要“产业回流”,还要用渐进式关税壁垒。——你说他激进吧,主张递增、分期,不是教科书里的简单粗暴;你说他“实用派”,倒又能自圆其说。
后来,他又提出著名的“海湖庄园协议”,建议压低美元汇率,缩小贸易逆差。做不到?那就用关税“补偿”,美其名曰“差别化关税”。在特朗普政府,这套混招当权术,“会说话的专家”比“只会喊口号的学者”更有舞台。米兰的本事,是把复杂的算盘敲得直白,把变幻的政策隐藏在干净的叙述底下,露出两颗金牙。
问题来了,经济学界批他“站台”、批他“洗白”。有人干脆说:米兰就是给特朗普的贸易战找了文凭。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带头把他“新瓶装旧酒”直接点名,萨默斯更尖锐,干脆把“海湖庄园协议”称作一份“自恋的怪论文”,不值得搭腔。学者们批米兰“挑数据、拼假设”,拼出一套“很潮”的新政策,还夹杂着点经济巫术。
可别忙着笑人家。美联储这些年,被批温吞水、死板板。米兰显然不是打酱油的命:他公开建议要改革100年未动过的美联储规则。你说他想当柴可夫斯基,非改编一首《命运交响曲》打乱老谱还是想做“体制内的野孩子”?谁知道呢。
他和搭档卡茨合写论文,建议总统能随时解雇美联储主席和理事,还能把理事任期从14年砍到8年。现有12家地区储备银行行长每次会议全员投票,把美联储纳入国会常规拨款程序,防“独立”不见天日。在这套逻辑里,独立性比灵活性“更贵”,人为可控才是核心。
很多人担忧,米兰挂着CEA主席的身份,来到美联储“不卸甲”,直接把财政、货币两套班子统统带进一锅。佩特鲁说得直白:“他会不加掩饰地表达总统立场,最终只会让美联储变得更具政治性。”胡佛研究所的科克伦都忍不住感慨,再这样下去美联储就真成了白宫的ATM。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此也只能尴尬地表示“我们致力于独立”,其他一律“勿cue”。
对米兰这路数,做治理的觉得“想法够新”,老派的则抠手指头盼着“新官上任三把火别烧到库房”。其实,真正的危险也许还不是降息50个基点这种“初级操作”,而是政治和货币政策的壁垒越来越稀薄,“独立性”变成一张复写纸,字迹早晚会被透出来。
我的个人看法是,米兰的存在,是特朗普对美联储构造的一场“压力测试”。他既自负又务实,既发表理论又执行落地,说他是“骡子”,也可能是“千里马”——要看缰绳在谁手里。最魔幻的是,他所标榜的“改革”,带来的或许是效率提升,也可能让市场对美联储最大的一点信任——政治中立——崩塌。
一旦政治穿透货币政策的“防护服”,不只是美国,全球金融大厦的那几个承重柱子,都要重新掂量一下自重。米兰的冒进,是否能带来体制革新,还是一步险棋诸神落子?没人能给答案。美联储会不会真被“糅合成”白宫工具人,美国能不能顶住货币里的“邻里调味”,世界会否重演20世纪30年代的乱局?这一切,还得往后看——也许哪天开个会,11:1变成2:10,大家再也不觉什么悬。
至于“身兼两职引危机”,到底是创新激流、还是权力失衡的预警器?在金融和政治的沙盘间,米兰只是又一个马前卒,还是卢沟桥的第一声枪响?你愿意相信哪个版本?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