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华盛顿,预算谈不拢的消息满天飞。特朗普在社交平台放话,说四周后要寻求同中方高层见面,重点谈美国大豆出口。因为这个,外界把目光同时投向国会、白宫和中美之间的粮食生意。
先摆一个事实。美国这几年多次出现“关门风险”,部门做预案、合同延后、员工领不到全薪,这在2018—2019年那次已经见过。结果,政治掰手腕没停,基层最先受伤。
接着说裁员这事。特朗普竞选和上任后都强调要“动刀”联邦机构,搞一个把很多岗位改成“随时能开”的安排,方便快速调整队伍。这套思路,就是要把不听话的拆走、把听话的留下。
我再补一条背景。移民上,共和党想强力执法、加快遣返;加州、纽约这些深蓝州更强调保护。因为这个,联邦做一个动作,地方就会顶回来,双方同样不肯让步,冲突天天见。
税收和福利也是大雷。2017年的减税把企业税率压下来了,很多中产拿到一点好处,但医保、食品券等项目被压缩。普通人对口袋里的钱更敏感,对华盛顿的耐心更少。
现在说到大豆。中国过去是美国大豆最大买家之一,2018年加征关税后,中国明显转向巴西。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中国进口大豆约9941万吨,其中巴西占七成以上,美国占两成多。这不是能改回来的。
同样重要的是,美国农民那几年确实被波及。美国农业部在2018—2019年通过补贴给农户发了超过200亿美元,主要就是填上出口受限带来的窟窿。补贴不是长久饭,总要靠市场。
再看市场层面。豆价受天气、运费、汇率、压榨利润影响,变化快。因为这个,买家会分散采购,卖家要拼效率和稳定。同样,政治噪音一大,合同就更容易拖。
回到这次“递口信”。特朗普说要谈,焦点放在大豆。目前,中方没有公开回应。这是一个信号,但不是一个结果。谈不谈、怎么谈,得看双方拿什么上桌。
中方这边的态度一直很清楚:谈,门开着;但要讲规则、讲诚意。关税问题、清单问题、实体限制问题,都绕不过去。同样,采购这种事,得和价格、交付和金融安排一起算。
另外,中国在进口上也做了备份。不只是美国和巴西,还有阿根廷、乌拉圭;也在增加油菜籽、玉米、大麦等原料的比例。结果就是,不会把篮子只放在一只手里。
如果美方真想让大豆走得更稳,除了喊话,还要落到政策。比如仍在的301加征关税、各种出口限制、对企业的不确定要求,这些都在影响交易。合同要长期,就得有稳预期。
然后是国内政治的牵引。如果裁员、停项目、预算卡住,地方工程、交通建设都会受影响。因为这个,相关州的议员和州长必然会顶上来,国会的拉扯不会小。

同样不能忽略的是,美国农户是关键票仓。秋收季若价格不稳、贷款紧、补贴慢,情绪会很快发酵。把中国拉进来当“缓冲”,是个看起来立竿见影的想法,但不一定能一招到位。
我说个现场。艾奥瓦州的一处粮仓边,几辆卡车排队卸豆,司机戴着帽子,把手机屏幕亮度调到最大,看芝加哥盘面跳来跳去,仓里传出压榨机的轰鸣。四周后,他等到的会是一纸能落地的长期采购,还是又一次靠补贴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