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后院都要起火了,美国政府眼看着十月初就可能关门大吉,连军队的薪水都悬而未决,居然还有心思跳出来,点名要“修理”别人。这出戏,多少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9月28号,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突然发话,矛头直指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国家:印度、巴西,还有瑞士。说他们做生意“不够朋友”,要拉个清单算总账。这可不是简单的口头警告,明眼人都看得出,特朗普政府这是准备动真格的了。
这名单就很有意思。印度,南亚大国;巴西,南美领头羊;瑞士,欧洲的金融保险箱。把这三家凑一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表面上看,美国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说印度贸易逆差太大,还买太多俄罗斯的石油;说巴西搞市场壁垒,农业补贴不公平;说瑞士顺差太高,金融体系像个抽水机,把资本都吸走了,动了华尔街的奶酪。
可这些贸易上的摩擦,哪个不是吵了十几年的老黄历?现在突然拿出来说事,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先说印度。真正让华盛顿不舒服的,恐怕是新德里越来越不听话的“战略自主”。美国想插手调解印巴冲突,被印度政府顶了回去,觉得这是干涉内政。加上签证政策收紧,一些贸易优惠也被取消,两国那层“友好”的窗户纸,早就捅破了。石油和贸易逆差,不过是顺手拿来的棍子。
巴西的情况更直接。卢拉政府一向玩的是“多元外交”,跟中国的关系走得火热。尤其是在金砖国家机制里,巴西是个相当活跃的角色。金砖正在扩员,推动本币结算,这无疑是动了美元的根基。美国这个时候敲打巴西,就是在警告金砖这个“朋友圈”里的关键人物:别想着另起炉灶。
最耐人寻味的是瑞士。一个永久中立国,传统的美国盟友,竟然也被列入了报复名单。这说明,在美国的战略棋盘上,已经没有所谓“中立”的位置。瑞士的稳定和中立,反而成了“原罪”,因为它在全球资本避险的浪潮中分了一大杯羹。这一棍子打下去,是给所有还在观望的“中间派”看的。
所以,这根本不是三个孤立的贸易争端。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反击。中国方面表态说“绝不会袖手旁观”,正是看透了这一点。特朗普政府这套操作,表面上是在对付印度和巴西,实际上是在瓦解金砖合作的根基;表面上在敲打瑞士,实际上是在威慑整个欧洲。每一个动作,最终的影子都投向了中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套把戏,中国看得太明白了。
当然,想用一纸清单就压住这三个国家,恐怕没那么容易。印度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和一贯的强硬外交传统,不太可能轻易低头。巴西在金砖这个平台上,有了更多周旋的底气。而瑞士的金融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欧洲也不会坐视不管。
更有趣的是,美国自已的内部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政府停摆,从海关到商务部都无法正常运作,所谓的“报复行动”很可能就成了一句空话。想靠“修理”别人来解决内部矛盾,结果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套霸权逻辑,在一个已经变了的世界里,还能唱多久呢?强权不是唯一的通行证,用威胁代替对话,只会制造更多对手。印度的“自主”,巴西的“多元”,瑞士的“中立”,都在提醒华盛顿,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可以任其发号施令的单极时代了。如果继续这么玩下去,最后被孤立的,可能恰恰是美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