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的田埂上,35mm镜头晃晃悠悠。唐师曾又闯进画面,像谁家的老亲戚,刚坐下没两分钟,就开始扒拉自家往事。你刚准备问“怎么又是他”,他已经举着手机,对着村头狗和小孩来一段自说自话。自媒体时代,谁还真敢一镜到底?他偏偏不信邪。
说起来,唐师曾的退休生活,跟大多数人的想象差得老远。头等舱?商务座?他倒是常坐,可每次落地,总是扎进泥地里。别看他嘴上没说什么豪言壮语,眼神里那股劲,像极了战地老兵还没卸下的盔甲。你以为他是来享福的,他却拎着设备踩进农田,连裤脚上都是泥点,镜头里透着股“不服气”。有时候村民问他:“唐老师,你干嘛总拍这些?”他笑得像个孩子,“我就想看看,这地是不是像十年前一样,踩上去还会陷脚。”
话说回来,这三农的地气不是谁都能接住。平台短视频流量池里,滤镜美颜一开,人人都是专家。可唐师曾这套拍法,真不讨巧。没有剧本,没有剪辑,连大妈脸上的褶子都给你拍得明明白白。他经常自嘲:“我这拍法,估计只有老天爷和我自己能看明白。”你要是把他的片段剪成爆款,估计没几个人能坚持看到最后。可他自己就乐在其中,仿佛流量和点赞根本不是这趟旅程的终点。
倒带到他当年在新华社,战地记者的身份可不是个虚名。那会儿,前线的子弹和稿纸掉地上一个样,谁也没工夫矫情。新闻写得慢一点,可能就被人抢了头条。后来他进了三农,换了一种枪林弹雨——这回不是子弹,是人情世故和政策落地。你要说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常驻人口还五亿出头,三农问题哪是一朝一夕能聊明白?唐师曾偏不信邪,就喜欢一点点地拍,慢慢地问。
其实,镜头背后的唐师曾,比屏幕前的还有烟火气。村里大集头,二哈跟着他后头晃悠,孩子们抢着跟他“上镜”,连大妈都忍不住凑过来:“唐老师,今天拍得咋样?”他有时也自问,这些琐碎的记录,真能改变点什么吗?可转念一想,至少镜头里这些人是真的,笑也是真的,争吵也是真的。流量也许不多,但三五成群的人在评论区唠嗑,倒有点像老年大学的茶话会,热闹得很。
说起自嗨,这词放在唐师曾身上,简直天作之合。成年人嘛,谁还不是在自嗨中寻找点自我安慰?你以为自媒体要的是“爆款”,他却偏要一镜到底。评论区时不时冒出一句:“唐老师,这是真实的农村。”他半天才回一句:“真实得连我裤腿都湿了两截。”有一回直播,村里突降大雨,镜头抖得厉害,他还边擦镜头边念叨:“这天,比我退休工资还不靠谱。”新鲜感、幽默、真实,唐师曾都不缺,他只缺点对流量的耐心。
当然,有人看不过去。觉得他折腾半天,最后不过是“自娱自乐”。可你细品,这种自嗨何尝不是对滤镜时代的反抗?当大家都在追逐“完美”的时候,有个人愿意把村口狗追鸡的闹剧拍进镜头,也许比一百条“美好乡村”更有意思。你看NBA球星哈登在场上花活不断,有人嫌他太花哨,有人却觉得他是“最真实的自己”。唐师曾也是,哪怕全世界只剩他一个观众,他也能自得其乐。
最近还真有个小插曲。不是每个村干部都喜欢他。村委会开会时,偶尔有人揶揄:“唐老师,你这拍法,村里人都习惯了吗?”他倒也不恼:“没事儿,习惯就好,不习惯更好。”有时候,真实的生活本来就是一地鸡毛,哪有那么多流畅的故事线。你要是指望他拍出诗和远方,八成要失望。可看他镜头里的小孩在土路上打闹,老人坐在树荫下打盹,谁又能说这不是“生活的底色”?
三农的世界里,数据比故事还扎实。你要讲农村振兴,得先琢磨这5亿人口的现状。唐师曾虽然不做大数据分析,但他镜头里,每一张脸都能讲出一段故事。别小看这点“真实”,在流量至上的平台时代,可比一百条“家家户户好日子”的通稿更有分量。
说白了,唐师曾的拍摄就是一场慢直播,谁愿意停下来看一会儿,谁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片段。有人说他是“泥腿子里的战地记者”,也有人觉得他不过是“自嗨型老顽童”。谁在乎?反正评论区里热闹得很,大家都各自找乐子。你还琢磨啥?下一场直播,说不定就轮到你家的狗子跑进镜头。
写到这儿,手机震了一下——有人在评论区问,“唐老师,今天还拍吗?”这不,天还没黑呢,唐师曾估摸着又该背着镜头去村口逛一圈。至于拍到啥,谁知道呢?要是你也有点好奇,不如点个关注,咱们一起在评论区唠一唠。三农的故事,才刚刚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