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篮球史上,“三大中锋”的名号被反复提起,姚明是选秀状元,王治郅是先行者。
而巴特尔,则靠一副“力量型天赋”把自己“拱进”NBA,刷新了老美对亚洲中锋的理解。
他能在场上拼到犯规离场,也能在退休后穿上西装、坐进办公室,把“运动员”三个字过成一场完整的人生马拉松。
最妙的是,他从没靠吼话题、晒家人、拍短剧博流量,却硬是能不温不火地活在所有人的“回忆杀”清单里。
是的,50岁的他,依然活跃——只不过不是在篮下背打,而是在仕途和家庭之间游刃有余地“打配合”。
一
2001年,掘金队新官上任的总经理范德维奇,在考察中国男篮赴美拉练时,被巴特尔的体格震了一下:
块头够狠、技术不差、态度更“硬茬”,当即拍板送出邀请函。
于是,一个连英语发音都没人能读对的名字“Bateer”,就这么出现在了丹佛掘金的季前赛训练营名单上。
那年,这位来自草原的巨人在队内训练赛状态火热,几乎让队内其他中锋“打工体验卡”直接作废。
可惜还没捂热,作为北京队一员,他不得不回国参加“九运会”,错过了正式合同签约时机。
看似一手好牌打散了,没想到几个月后,掘金队的两位主力中锋一个伤、一个被交易,球队内线空得像刚刮完的风筝架。
于是,巴特尔签下正式合同,穿上了NBA的27号球衣,打上了“转正”的补丁。
2002年3月,他首次以先发身份登场对阵勇士队,不惊艳但够稳妥,关键是——这场比赛让他成为NBA历史上首位中国籍首发球员。
这27场NBA比赛,写成数据表并不起眼,但意义远大于“数字”。
后来他被交易去了马刺,尽管打得不多,却捧回了一枚实打实的总冠军戒指。
可惜NBA的梦不够长,CBA的现实也不够甜。
回国后,巴特尔一度是北京队重建计划中的核心。
球队围绕他打造内线体系,他也拿出多年海外的经验回馈球队。
但理想和结果常常背道而驰,2005年赛季,北京队眼看有冲冠之势,却在半决赛输给八一。
这支队伍没能给他冠军,他也终究没能给老东家圆梦,之后,巴特尔转投西部新疆队。
他身上的光环仍在,表现仍旧稳定,连续三年率队闯进总决赛,三次都败在终点前。
从北京到新疆,巴特尔用三次“亚军”把自己钉在了“最遗憾的冠军候选人”名单上。
但真正懂球的人都明白,这并不是他的失误,而是时代和队伍没能同步强大。
那几年,他既是球队战术轴心,也是精神领袖,打满全场、顶得住内线、防得住外援。
可别忘了,这一切的起点,是一个根本不属于篮球强省的草原少年。
二
内蒙古杭锦旗的东盛乡,没有系统训练,没有专业教练,甚至连球场都是沙地改造的。
巴特尔小时候上课站最后一排,经常被当成老师叫去“维持秩序”,长得高就是“原罪”,最后干脆被体校拉去练篮球。
刚来北京时语言不通、文化课跟不上,球技稚嫩,像是误入都市的牧童,谁都不指望他能成材。
但偏偏就是这种“欠打磨”的原生态,给了他无可替代的战斗力。
教练们对他格外用心,规定在队内练习中必须把球给他一次,不然整队作废。
安排同队队员帮他补语文、教数学,甚至要求他每天写作业、练口语,跟上文化进度。
半年后,巴特尔已经能用普通话指挥战术,转身投篮不输队友,一步步从替补打成主力。
唯一的问题,就是“草原性格”太浓。
一言不合立刻开溜,比赛前夜直接回家放羊,主教练急得像找走失孩子。
光是“押送他回队”这事,北京队就出动了三次,每次都是好说歹说、连哄带劝,才把他从内蒙古带回训练营。
好在“浪子回头”的速度也够快,一旦认准方向,巴特尔就能全身心投入。
他不像其他球员那样张扬,也不靠大场面博眼球,凭的就是老老实实打球,认认真真做人。
他的巅峰恰好错过了最强队友,他的低谷却撑起了最薄弱的队伍。
能在NBA打硬仗,也能在NBL默默守岗,无论位置多高,巴特尔从来都是那个最实在的大个子。
在竞技场上靠的是块头和硬碰硬的拼劲,回到家里拼的却是软实力和人情味。
巴特尔这一身腱子肉虽然能硬刚NBA的内线怪兽,但维系家庭的温度,却完全靠他另一个“隐藏技能”:情商。
他娶了比自己年长十岁的维吾尔族女性德明,还顺带接受了一位并非亲生的“大姑娘”。
这段组合在20多年前的舆论氛围下,就像是一部现实版的“中锋遇上女强人”,听上去很冒险,演起来却很稳。
一开始,旁人总觉得德明是“家庭背景复杂”的代表,巴特尔却不觉得“倒贴”,反倒是当宝一样珍惜。
结婚不久,德明直接开起新疆餐厅,招待圈内朋友不说,厨艺和人情世故也被调动得明明白白。
她不是那种“站在丈夫背后鼓掌”的传统妻子,更像是一个全能后援团长。
赛场上巴特尔冲锋陷阵,生活中她忙着育儿、理财、跨国陪读、管后厨,简直像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面手。
三
最难得的是,继女迪菲虽然不是巴特尔亲生,但跟这位“块头型爸爸”的感情十分浓厚。
上学时写作文歌颂巴特尔、看球时给NBA主帅写信求出场时间,这些举动不是什么剧本安排,而是亲情日积月累的真实写照。
家里再大的身高差、再多的文化差异,也都被这种细水长流的爱意一一填满。
对巴特尔来说,这段关系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长期战术布置”。
没有闪婚热恋的轰动,也没有豪门配置的浮夸,靠的就是一份互相成全的默契,以及十几年来不离不弃的陪伴。
而他能从篮球场走向另一个领域,靠的也不仅仅是“退役后的安排”,更是一个男人“再出发”的第二曲线。
别的球员退役后要么转行开店、要么扎堆去当解说,巴特尔却低调地走上了“仕途”路线。
内蒙古篮协主席说起来风光,干起来却是“重体力活”。
可别以为这是养老职务,内蒙古女篮近几年连夺佳绩、青训布局也日益完善,背后那根“指挥鞭”正是巴特尔握着的。
他不是那种习惯端着架子的“象征性人物”,反而是那种“说完政策就去球馆看训练”的实干型选手。
到基层去调研、跟企业谈合作、和教练探方案,一副“上能谈判、下能布阵”的样子,愣是把政务操作得比挡拆战术还清晰。
曾有人质疑他“转型太快”,不就是拿运动员荣誉来镀个管理光环?但真去看他在任内蒙古篮协之后的战绩——女篮排名飞升、青训体系成型、资源引入落地,就知道这不是“明星挂职”,而是真干实事。
虽然是一度传出患有糖尿病,但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是气色红润、腰杆挺直。
跟人们印象中退役老将那种“啤酒肚+疲态面”的状态压根不沾边。
有人喜欢将中年人的生活比作“下坡路”,可巴特尔显然不吃这套。
他不去“拼老本”,而是不断开新局,哪怕不再是球员,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主场。
也难怪媒体拍他近照时,总爱用“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这些词。
结语
从草原少年到NBA中锋,从“球痴”到“丈夫”,再到政坛“篮球掌门人”,他每一个角色都演得真实、演得扎实。
参考资料
资深记者回忆大巴:效力北京时曾3次跑回草原.腾讯体育.2015-08-12 [引用日期2022-08-31]
他未参加选秀 却成第一位在NBA打首发的中国球员.腾讯体育.2017-07-21 [引用日期2022-08-31]
你的块头仅次于奥尼尔--掘金老爷子最疼巴特尔.新浪体育(来源:北京青年报).2002-03-03 [引用日期2022-08-22]
巴特尔:篮球就是的我生命 我要打到打不动为止.新浪网(来源:重庆日报).2014-05-29 [引用日期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