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作出决定,为李立三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李立三同志所施加的种种诬陷,皆属无中生有,毫无根据。
当王震将军那洪钟般的声音响起,一位白皙肤色的女性泪水夺眶而出,她便是李立三的妻子,李莎。为了爱情,她跨越千山万水,从遥远的苏联来到中国。为了协助丈夫洗清冤屈,李莎不辞辛劳,四处奔波。为了这一刻,她默默承受了长达12年的漫长等待。
谈及李立三,其党内资历足以与周恩来、朱德并肩,或许正因他曾提出过失误的路线,其名望相较于周、朱略显逊色。然而,这并不削弱他那段极为辉煌的革命历程。
1899年,李立三在湖南省醴陵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诞生,他的父辈、祖辈均为饱学之士,家境亦颇为优渥。
李立三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极为看重,然而,李立三对学业毫无热情,日日与村中游手好闲之辈为伍,堪称典型的放荡不羁的公子哥。
或许是出于对游乐的厌倦,亦或是家族中那优良的学习基因在无意间被唤醒,李立在三十七岁那年,突然向父母表达了自己想要继续深造的愿望。
李立三的父母喜出望外,特意为他聘请了当地最知名的私塾教师。他的父亲更是慷慨地将自己的书房让给了李立三,因此,李立三自幼便广泛涉猎了中外历史典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到而成熟的历史认知。
随后,李立三踏上了前往长沙的求学之路,在此地邂逅了年长他数岁的毛泽东。两人相见,相谈甚欢,尤其是毛主席所倡导的“民主、自由、救国救民”的理念,令李立三深为敬佩。
“五四运动”的浪潮激荡过后,李立三深感有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于是他决定出国深造,以期探寻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的真理。带着这一远大志向,他毅然踏上了前往法国的邮轮,踏上了一段充满探索与希望的求学之旅。
当时,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成为欧洲大陆的璀璨明珠,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进步青年慕名前来求学,由此引发了各种思想的激烈交锋。
踏入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李立三的意识形态遭遇了剧烈的震动。眼前法国街头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以及那份崇尚自由与平等的思维方式,使他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鉴于当时他选择了勤工俭学的道路,假期里,他便会前往郊区的钢铁厂投身于劳动。这样的经历,使他深刻意识到,资本主义世界的表象虽然光鲜亮丽,但其本质却是充斥着剥削与压迫。
“十月革命”的春风早已吹拂过法国,李立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邂逅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自那以后,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正是他长久以来寻求的真理所在。
李立三在法国期间,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期间结识了赵世炎、蔡和森、陈毅等志同道合的战友。然而,在一次活动中不幸被捕,随后被迫返回祖国。
李立三归国之际,受到了毛泽东、陈独秀等党内领导的热烈欢迎,随即融入党的大家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甫一归国,李立三便肩负重任,被任命为安源党支部书记。
1922年9月14日,李立三携手刘少奇与蒋先云,成功策划并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经过一番艰苦斗争,工人们的待遇得以显著提升。安源路矿的罢工运动,成为我党独立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典范,其胜利的果实,李立三的贡献尤为突出。
随后,李立三被再度派遣至上海,与邓中夏并肩,共同领导了“二月罢工”。在“五卅惨案”爆发后,他被委以重任,前往莫斯科深造。
大革命遭受挫败之际,李立三与周恩来等同志携手领导了南昌起义。在此期间,李立三在党内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处于关键位置。但恰逢此时,他却陷入了“左”倾错误的泥沼。
1930年五月,中原地区战火纷飞,时任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对国内革命形势持过于乐观的态度。他坚信,中国革命已步入与反动势力正面交锋的关键时期,亟需发动一场全国性的武装起义。
他甚至再度拾起“城市中心论”的旗帜,将“农村包围城市”视为一种谬误的理念,并主张摒弃游击战术。
李立三的某些观点引发了共产国际的激烈反对,原因在于满洲的起义可能触及到日本的切身利益,进而引发战火蔓延至苏联。然而,李立三却公开发表言论:“共产国际并未真正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理应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
尽管“立三路线”仅持续了短短三个月,却给我国党造成了深重的损失。期间,11个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武汉、南京等大城市中的党组织几乎遭受了彻底的摧毁。
尽管国民党内部纷争不断,然而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的实力对比依旧悬殊。在目睹了无数次的血与火之后,李立三深刻认识到他所提出的路线所蕴含的危害性。
1930年9月,我党成功召开了第六届六中全会,在此次会议上,周恩来、瞿秋白等同志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及时的纠正,从而有效阻止了红军遭受更大损失的可能性。李立三同志在大会上进行了深刻自我反省,并相应地被剥夺了党内职务。
实际上,这并非将所有责任归咎于李立三一人所能完全解释。中国革命的征途本就充满坎坷,共产党人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纵然“立三路线”存在错误,但李立三那颗满怀赤诚的革命之心,却是无可指摘的。
随后,李立三被委派至苏联,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一员,借此获得了更多时间,以深入反思“立三路线”中的失误。
尽管他展现出了极为诚挚的反思态度,然而由于先前曾提出“中国革命应独立于共产国际的领导”的观点,李立三在苏联遭遇了双重压力。
苏联当局强迫他踏入列宁学校的改造学习之旅,实则等同于一种隐性的软禁。在莫斯科负责工作的王明,更是不时对他施以小计。然而,李立三始终未曾对任何事有所怨言,始终保持着勤勉踏实的敬业态度。
自抗日战争拉开序幕,李立三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屡次向苏方提出归国驱逐侵略者的强烈愿望,然而,每次的请求均遭拒绝,致使他错过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历史时刻。
即便阔别祖国已有十五载,党中央仍对李立三铭记于心。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李立三当选为中央委员。远在莫斯科的李立三在获知这一喜讯后,心中涌起无限感动。
1946年,经党中央与苏联的多轮交涉,李立三最终得以获释并返回祖国。回国后,他更名李敏然,在东北地区积极投身与国民党的抗争之中。
自哈尔滨获得解放之际,市委鉴于李敏然同志在苏联长期“履职”的经历,特地邀请他向干部们传授党史知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在授课中阐述的主题竟是“立三路线”。
一名干部心中充满疑惑,不禁好奇“李敏然”是如何对李立三的心理活动了如指掌,便主动发问探究缘由。“李敏然”沉默片刻,只轻声吐出:“我就是李立三。”话音刚落,整个会场瞬间陷入死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李立三同志身兼中共中央工委书记、劳动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多重要职。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始终勤勉尽责,坚守初心,秉持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
1967年,李立三洞察先机,预见到中国即将迎来一场政治的风暴。起初,他意图置身事外,然而,随着老战友刘少奇遭受陷害,他的这一愿望亦随之破灭。
李立三与刘少奇在安源路矿罢工的烽火岁月里,便已铸就了坚实的革命情谊。在李立三的眼中,刘少奇始终是一位忠贞不渝的共产主义战士。
“刘少奇同志绝无问题。”
“自投身革命以来,我历经生死九回,绝不容忍背叛内心的良知。”
李立三的耿直品行引来了反革命势力的敌意,随后,叶群虚构了“曾密谋暗杀林彪”的罪名,从而对李立三实施了逮捕。
狱中,李立三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若他仅随意编造刘少奇的一则“罪名”,便即刻可得自由。然而,李立三至终未曾向反革命势力屈服,以生命之躯守护了内心的道德底线。
这位革命先驱,曾指挥南昌起义,终却命丧一众地痞之手,其悲剧性令人唏嘘。李立三之死,悄无声息,以至于连骨灰亦无存留,其骨灰盒中,仅余他生前佩戴的那副眼镜。
李立三的配偶李莎亦遭受波及,于囹圄中度过八年时光。他们的爱情萌芽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自结为连理后,李立三屡次身陷囹圄,而李莎始终坚守身旁,不离不弃。
自李莎重获自由以来,她不懈地为李立三同志的清白鸣不平。在1980年3月20日,李立三同志的追悼会在中山公园隆重举行,李莎带着满腔的激动与悲痛,出席了这一庄重的仪式。
这已是李立三举办的第四场追悼仪式,前三次却均为误传。自投身革命以来,他屡次深入险境,每当人们坚信他已英勇捐躯,他却总能奇迹般地出现在自己的追悼会上。然而,这一次,他终究未能如约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