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加税保护产业
原本人们普遍认为,欧盟可能会将中欧经贸关系作为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筹码。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率先采取类似措施的却是墨西哥。
9月1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将对中国进口汽车的关税从原来的20%提高至50%。墨西哥经济部长埃布拉德表示,若不采取保护措施,墨西哥本土汽车产业将难以与中国产品竞争,因此政府决定上调相关关税。
此外,墨西哥经济部门以就业问题为由,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钢铁及汽车等多类商品实施分档加税,涉及总额达520亿美元的商品。此举旨在维护国内制造业就业,预计将至少保护32.5万个相关岗位。
墨西哥对华加征关税原因
墨西哥总统辛鲍姆明确表示,此举旨在为本国本土制造业“构建屏障”,尤其是汽车制造业,该行业占墨西哥制造业总产值的23%,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她强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非“经济胁迫”行为,而是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考量。
尽管墨西哥方面在言辞上表现出高度的外交辞令,但这一举措的背后,实质上是将中国利益作为向美国示好的手段。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美洲项目研究员玛丽亚娜指出,此次政策调整是在美国施压下的结果。过去十年间,墨西哥对华贸易逆差翻了一番,2024年已达到1200亿美元。
美国显然不愿让中国通过墨西哥这一渠道扩大其在北美的影响力,因此,特朗普政府在上任后立即采取行动,要求墨西哥配合其对华关税政策。2024年1月20日,特朗普在就职当天即宣布,自2月1日起对墨西哥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其理由是希望墨西哥在边境管控和非法移民问题上做出让步。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美国对墨西哥施压的强硬姿态。
美墨关税博弈升级
墨西哥于2月实施更为严格的边境管控政策,旨在遏制非法移民及毒品走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暂时搁置了对墨西哥的关税措施,宣布暂停30天的关税征收。
3月4日,暂停期届满后,美国正式对墨西哥实施新的关税政策。根据规定,所有不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原产地规则的商品,将被加征25%的关税,而钢铁、铝制品及汽车等关键产品,则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被征收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
尽管在3月26日,特朗普宣布将部分关税下调5%,但同时向墨西哥发出警告:若墨西哥继续进口中国生产的零部件,美国将考虑对墨西哥实施更严厉的关税措施。
此后,7月12日,特朗普进一步宣布对墨西哥新增30%的关税。该措施随后获得90天的延期,作为交换,墨西哥承诺消除所有对美贸易的非关税壁垒。然而,截至当前,美墨之间的关税谈判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此背景下,墨西哥突然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其目的显而易见,即试图将中墨贸易关系作为与美国进行谈判的重要筹码,以争取在对美贸易中获得更有利的条件。
墨西哥对华关税举措
美国媒体也注意到,墨西哥此举明显是在向特朗普政府示好。从经济角度看,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不符合墨西哥的长远利益。
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将显著提高墨西哥进口原材料的成本,进而推高国内产品价格,加剧通货膨胀压力。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税收收入,但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收益。
特别是钢铁、铝材等关键原材料价格上涨,将直接抬升墨西哥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因此,辛鲍姆政府的这一举措,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墨西哥自身的经济利益,目的是为了在与美国的关税谈判中换取一些让步。
对于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与美国达成交易的做法,中方早已明确表达立场。
6月底,随着美欧关税谈判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损害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美国的关税减免。一旦出现此类情况,中方将不予接受,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反制。
在中方释放出如此强硬信号的前提下,墨西哥仍执意采取行动,显然已经做好了承担后果的准备。
9月2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墨西哥针对中国实施的限制性措施展开“贸易投资壁垒调查”,标志着中方正式采取行动应对这一问题。
反倾销调查维护权益
同一天,中国宣布对来自墨西哥和美国的进口碧根果启动反倾销调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对此作出明确表态,强调绝不会因外部压力而损害第三方国家的利益。
中方的立场清晰而坚定,此举是对6月底向全球发出警告的有力回应。任何试图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作为与美方谈判筹码的国家,都将面临中国的坚决反制。
这一举措向国际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支持各国与美国开展正常贸易谈判,不强迫任何国家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然而,对于那些以损害中国利益为代价、配合或支持美国行为的国家,中国将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反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