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平壤美林练兵场和顺安机场一带动作密集,商业卫星图把万人方阵和导弹发射车的调动都拍到了。时间点很关键:10月10日是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外界普遍认定,朝方在为一场大阅兵做准备。
韩联社说,近三个月的卫星图对比显示,平壤机场附近训练基地集结上万人,夜间彩排次数比往年多很多。美林练兵场历来就是阅兵排练地,这些迹象拼在一起,规模会很大。韩方情报部门把夜间动静列为重点跟踪。
另外,有图像显示新型导弹运输起竖车现身训练场。因为这个,很多军事观察员判断,朝鲜很可能在台上亮相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火星-18”。外界关心的不是有无,而是展示到什么程度,射程威慑指向关岛甚至美国西海岸的说法又被提起。
接着看其他装备,朝方可能把近年频繁试射的短程弹道导弹放在前排,也可能把自研无人机成体系摆出来。同样重要的是信号:朝鲜要告诉外界,国防能自保,可以腾出手搞经济建设和多边接触。
而比装备更抓眼的是嘉宾名单。朝方年内通过外交渠道向多国发出高层邀请,但到现在,中俄还没公开行程。韩国这边盯得紧,关心两个点:来的人级别有多高、会不会在现场释放新表态。
翻翻近年的做法能找到参考。2023年7月,李鸿忠率中方党政代表团访朝;同年9月,副总理刘国中赴平壤参加纪念活动。俄罗斯那边,党内高层或政府副总理级别曾多次到场。这次很可能沿用“党际为主”的方式,既符合建党主题,又能避开元首外交的敏感面。
再看朝俄这条线。2024年6月,平壤与莫斯科签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之后军事合作升温。美国和韩国公开称,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发射过朝鲜产短程弹道导弹,俄方也在卫星技术环节给过帮忙。结果就是各取所需,掰手腕有了新筹码。
中国会怎么来?专家普遍判断,中方可能派出“高层级但非元首”的党内代表团,比如政治局委员或副总理。这种安排既能体现传统友谊,同样也能在美日韩三角关系紧张的时候,做到不把火再往上加。下棋要讲分寸,这点北京一向拿捏。
韩国统一部这段时间基本处在“全天候监视”状态。因为这个紧张不止是军械层面,更来自朝鲜对南北关系的重新定位。他们内部评估文件已经把阅兵与法理变化放在一起看。
事实很清楚。2024年9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通过修宪,把韩国定为“主敌”,删除统一相关表述,随后撤并了对话机构,转为“国家对国家”处理。统一部的老剧本一下子不好使了,话术和职能都得改。
朝鲜边贸在慢慢打开。丹东—新义州铁路口岸货运频次上升,罗先港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海运线恢复常态。朝方在强军的同时也强调兴经,两条腿一起走,这是他们对内的新节奏。
韩国这边也在调方案。尹锡悦政府要兼顾对内压力和对外盟友关系,国会里李在明领导的在野党也不断发声。尹政府提出的“大胆计划”曾主打经济换安全,但在平壤看来更像施舍,他们要的是地位承认,是在半岛这盘下棋里能说上话。
大概率是“双轨并行”。朝鲜不会松核威慑和导弹力量的建设,阅兵就是台面动作;另中俄朝的三角贸易走廊可能加速,港口、铁路和海运都在往上加码。同样,韩美也会盯着冬季联合演训的节奏,内部在讨论是否做“战术性降温”。
把镜头拉回平壤美林练兵场的夜里。探照灯来回扫,方阵按拍点走,导弹车缓缓调位,鼓号队在边上等口令。等到礼炮响起的那一刻,台上会坐谁,朝方会把新定位说到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