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风情
打仗招数多种多样,要是正面打不过你,我就把你围起来耗死你。俄军虽说没法直接用武力拿下普列文要塞,但他们却成功地把土耳其军给围住了。
1877年12月10日,被围了三个多月后,土耳其军队因为子弹打完、粮食吃光,而且多次尝试逃跑都没成功,最后没办法,只好向俄军举手投降。这次投降,是第十次俄土战争里最重要的一个变化。
有人问,咱们不是在聊新疆的事儿吗?咋一直扯到土耳其人身上去了?这会不会跑题跑得有点远,逻辑上也显得不太连贯呀?
肯定不是,晚清那段历史,已经不单单是中国的历史了,它已经是全世界历史中的一部分。
要是想写关于中国更早的历史,可能能用的书就不多了,因为除了那些大家都知道的资料外,就算你想自由发挥,也找不到什么依据。
由于只有中国古代历史拥有可靠的记录,你所能做的极限,也就是在那堆老旧的书页中,使劲地寻找和琢磨每一个字眼。
但写晚清故事时情况就大变样了,有的读者总说我更新得太磨叽。其实你们不了解,光是新疆这一段历史,我就翻阅了好几十种国外的资料,还有上百本中文书,更别提还有好多书,我翻到了还没空细读呢。
这些书里,不光有英文和俄文的,还有突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察合台文的。除了英文书我能看懂,其他的对我来说都像外星文一样,看不懂只能花钱请翻译公司来帮忙翻译了。
尤其是一些不那么常见的语言写的书,翻译费用非常高,不过往往就是这些书,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过因为翻译费用太高,我一般会先让他们翻个目录,然后我自己根据目录猜猜文章大概讲啥,接着再让他们帮我翻那些我猜中的章节,所以速度真的提不上来。
说起新疆的那段往事,了解得最清楚的大多是外国人,你可能猜不到,就连研究阿古柏这事儿,里头还有个韩国专家呢。
跟他们的研究成果比起来,咱们国内的文献资料就显得逊色多了。(这并不是说咱们国内的专家不行,主要是他们面临不少限制。)所以,在我讲的故事里,包含了许多你在中国的历史课本上压根儿找不到的史料,到时候可别觉得奇怪哦。
特别是在穆斯林动荡那会儿,新疆具体都经历了啥,大多得靠国外的资料来了解,因为几乎找不到可靠的中文记录,这和以往别人写中国历史的方法真的很不一样。
就像咱们最近总提到的第十次俄土大战,这事儿其实跟左宗棠收复新疆有着紧密的关联。
要是不提这场战役,有个事儿你就弄不明白了:为啥清军要打阿古柏、收复新疆,这事儿明明让英国人吃了大亏,可英国政府却没派舰队来吓唬大清呢?
你得明白,在整个19世纪,全世界都崇尚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国家之间就是大鱼吃小鱼,弱国被强国欺负得没商量,干坏事儿压根儿不讲底线。大多数情况下,大家连块遮羞布都懒得披上。
特别是英国,他们玩的那一套就是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外交。哪个国家不听他们的,他们就把军舰直接开到人家家门口,用那些庞然大物和大炮来示威,好让世界都明白,到底谁才是老大!
这就像现在的美国,每当总统碰到棘手问题时,他就会赶紧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打电话,问问航母现在啥位置。
这事儿真的一点儿也不奇怪,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手里有硬实力,那才是最有分量的。回想1996年台海那会儿,美国人不就是用这种强势手段对待我们的嘛。
到了19世纪,国际上的规矩还是老样子。按理说,如果英国人光靠嘴上说说,吓唬吓唬清朝政府,没能达到目的,那他们应该会开着舰队,到中国海边炫耀武力,想让清朝政府自己退缩。但这次,他们竟然没这么做,这到底是为啥呢?你可别乱想,以为英国人突然觉得自己仗势欺人、无理取闹不好意思了,心里愧疚,所以才没找上门。
其实,说白了,他们现在真的是想帮忙也使不上劲,而这一切,说到底,都是因为第十次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战争闹的。
由于清军收复新疆那会儿,正好赶上俄罗斯和土耳其从关系不好到最终大打出手,时间上都撞一块儿了,因此英国人那会儿腾不出空来,没法找大清政府的茬儿。
特别是到了1877年12月,俄国人攻占了普列文要塞后,就势如破竹,一路快速推进,穿过了巴尔干半岛,最终把军队开到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门口。
这是俄罗斯人几百年来最接近实现拥有南方出海口的梦想的一次,俄军的先头部队,几乎都快要眺望到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了。
不过这事儿英国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从俄土关系变得紧张以来,英国人就一直明摆着站在土耳其人那边帮忙,所以他们根本没办法分出精力,去全面插手新疆的事情。
对英国人而言,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个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地方特别重要。要是让俄国人占了,那北极熊往南再迈一步,就能摸到苏伊士运河了。光是想想这个情景,就让英国人心里头烦躁得要命。
所以在俄土战争那会儿,英国的主力舰队一直呆在欧洲,生怕土耳其那边出问题,让俄国人占了南方的海岸线。这样一来,英国人也就没空跑到远东去显摆了。
尤其是普列文要塞一失守,土耳其人眼看就要一败涂地,英国的主力舰队早就整装待发,这会儿立刻马不停蹄地日夜赶往黑海。
到了1877年12月,英国海军的一大堆铁甲大船,都挤在了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那儿,就等着和俄国人大打出手呢。这时候,新疆那边出的事儿,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眼看就要被攻下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了。
因此,一个国家的强盛或衰败,有时候也得看点儿时机和运气。就说现在吧,大清算是走运了。要不是俄土之间打了起来,英国人很可能就插手新疆的事情了。
就算他们没打算真打仗,只要派舰队到大沽口晃一圈,也能把清政府吓得退缩,让左宗棠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因此左宗棠挺走运的,想要成功,光靠勤奋努力有时候还不够,确实也得有那么一丝丝好运才行。
可问题是,好运真的降临时,咱们能不能好好把握住呢?
就好比左宗棠那时候,居然敢不怕英国人的吓唬,硬是要带兵去收回新疆,这是碰巧走运呢,还是他真的有远见卓识呢?
其实,他老早就看明白了,1877年的时候,世界跟以前大变样了。英国人那会儿的海底电缆,已经从伦敦扯到了印度,眼看就要接到香港了。这样一来,对当时的人来说,感觉整个世界突然间变得一目了然了。
所以,就算左宗棠待在欧亚大陆的内地,但只要他时常翻阅从上海寄来的各种报纸,就能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这在以前,对中国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因此,这也算是他的另一份好运。多亏了报纸,左宗棠心里有了底,他知道英国人现在对他在新疆的举动,虽然嘴上抱怨连连,但实际上根本束手无策,只能干着急。所以,左宗棠根本不惧怕英国人的恐吓。
所以,要是不清楚这些背后的故事,咱们就没法明白这场战争究竟咋回事,更不懂那些参与的人为啥会做出那样的决定,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想象一下,要是100年后咱们聊起叙利亚内战,不告诉你现在的世界形势,你可能会纳闷:为啥库尔德人一下子和反政府军联手打政府军,一下子又跟反政府军成了死对头,转头又和政府军站到了一起?这事儿听起来真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到了19世纪,世界变得紧密相连,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大变动,就像蝴蝶振翅能带来远方风暴一样。因此,我们常常说起那场远在万里之外、似乎跟大清没关系的第10次俄土战争。
而且事情还没完,后面发生的事跟这场战争也有很大关联。英国舰队一驶入博斯普鲁斯海峡,俄国人就不肯罢休了,他们打算以牙还牙,给英国人来点颜色瞧瞧。
俄国人心里明白,在大海上,英国人很厉害,他们也比不上,但俄国人也很自信,觉得在陆地上,能打过他们的人没几个。
于是,俄国人琢磨着,你既然想吓唬我,让我吓得直打哆嗦,那我也来吓吓你,说不定能让你吓得屁滚尿流呢。
所以,俄国在突厥斯坦的头儿考夫曼,火速召集了三万多俄军,装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好像马上就要从中亚冲过去打印度,这样做是想让英国分心,好减轻俄国在黑海那边的压力。
英国人当然也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他们驻在印度的军队,也开始往北边靠拢。在印度管事的英国官员里,有的人还提议,不如赶紧派兵去新疆,帮一把阿古柏的接班人,好从侧面给俄国人来个下马威。
所以,当刘锦棠打下了新疆的中间地带,并且拿下了乌什后,他发现自己前后左右,两个世界上最厉害的国家的军队正对着干,随时准备动手。新疆眼看就要变成这两个国家开打的地方了,就像后来日俄战争在大清的老家东北打起来那样。
这事儿可非同小可!要避免它发生,最快的法子就是赶紧收复南疆。只有把伯克胡里、白彦虎这些小角色彻底摆平,才不会让英俄那些当时的大佬找到插手新疆的借口。
但是,这哪那么简单啊!说真的,到了这一步,危险眼看就要来了。
阿古柏一死,他的手下就被刘锦棠追得四处乱逃,丢了大半人马,再也没法对俄国人造成麻烦。因此,俄国人对他们的看法,也慢慢变了。
尤其是到了1877年12月,俄国人为了和英国人较量,他们的外交手段突然间完全变了样。
这时候,俄国人忽然派了使者过去,想跟白彦虎和伯克胡里套近乎,盼着能跟他们握手言和,让他们倒戈相向,站到俄国这边,一块儿对抗大清和英国政府。
尽管阿古柏早先派去的使者赛义德,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不停地在伦敦和德里寻找帮助,但英国政府此刻正一门心思关注着奥斯曼土耳其的欧洲地盘,再加上和俄国人可能全面开战的压力,实在是没办法伸出援手。
虽然这对大清是件乐事,却让伯克胡里和白彦虎这些激进派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就像被人白睡了还没捞到好处,英国人就先把他们甩了,这让他们既沮丧又恼火。可又能怎么办呢?所以当俄国人突然向他们示好时,他俩立马来了精神,连忙派使者去和俄国人拉关系。
当刘锦棠在库车和乌什地区与白彦虎交战时,白彦虎那边派了个姓马的使者悄悄跑到俄国去了。这个使者不仅跟俄国人表明,白彦虎铁了心要背叛国家投靠他们,而且还把白彦虎这些年抢来的宝贝全送给了俄国人,以此来显示他的真心。
英国人已经搅和得够乱了,没想到俄国人还要来掺一脚,这下子事情可真是越搞越复杂了。
就在这个时候,白彦虎和俄国人刚一拍即合,商量好背叛国家的事儿,俄国人就马上给了回应,急不可耐地动手了,开始阻挡清军往南走。
就在清军抵达阿克苏那会儿,库车南边、沙雅那疙瘩有个穆斯林部落,得了俄国人的指点和武器,正组织起几千人的骑兵小队,打算从刘锦棠的后方来个突然袭击。
这个族群最近才搬到俄国那边,现在全归俄国人管了。因为俄国人这时候正被英国人逼得紧,不想和清朝彻底翻脸,出兵不方便,就打算利用那些激进的穆斯林,给刘锦棠来个突然袭击。
俄国人这么做的心思不难猜,他们就是不想让南疆再被大清管着,巴不得这边一直乱下去,好让他们有机会插一脚,掌控这里,然后从另一边给英国人宝贝的印度制造点麻烦。
因此,尽管刘锦棠进展顺利,势头很猛,但他能用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国际形势变化莫测,说不定啥时候就会让他的新疆收复大业泡汤,更别说还有那些突如其来的暗算了。
因此,尽管历史给了他一个契机,接下来就瞧他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了!
1877年农历十一月的时候,白彦虎急急忙忙地赶路,好不容易到了喀什城外面,结果没想到,守城的伯克胡里的帮手阿里什达纳,居然把城门一关,不让他进去,连吃的喝的都不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之前咱们提到过,没多久以前,伯克胡里带着5000名骑兵去平定和阗总督尼亚孜阿齐木的叛乱了,所以现在他并不在喀什城里头。
留在喀什城里的,一个是阿里达什纳,另一个嘛,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一位清军将领,他很久以前就投降了阿古柏,叫何步云。
大家还记得不,十年前那会儿,看守喀什汉城的清军头头儿何步云,里面粮食没了,外面也没人来帮忙,他非但没跟奎英一起坚持到底,反倒接受了阿古柏的讲和条件,直接向阿古柏投降了。
如今的人们看来,何步云选择投降也没啥好说的,毕竟他已经拼尽全力了。而且在他投降十年之后,清军才又一次打到了新疆。
但在那时候的人眼里,这简直就是百分之百的卖国行为。更别提何步云投降后,还改信了回教,甚至把自家闺女嫁给了阿古柏,成了阿古柏的岳父。他还多次出手帮阿古柏打仗,为阿古柏攻占整个新疆出了大力气。
就在不久前,叛军里头为了抢王位打得不可开交时,何步云又站了出来,他再次挺身而出帮了伯克胡里一把,让他的对手败下阵来,顺利坐上了王位。这么一来,何步云就成了伯克胡里团队里的大红人,深得他的信赖,还被派去守着喀什汉城呢。
可伯克胡里没料到,何步云其实一直在忍气吞声。虽然他表面上皈依了伊斯兰教,但他的心还是向着大清。不光他自己没变,他手下那上千名老战士,也一直梦想着能重返中原。
其实清军往南打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悄悄打算造反了。不过喀什这块地方,一直以来都是那些极端分子的老窝,所以他们不敢随便动手,一直都在找机会呢。
何步云瞧见白彦虎那帮被打得魂飞魄散的残兵败将逃到喀什城边时,心里明白,时候到了,清军的大部队想必就在附近,他得赶紧起兵造反,好争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因此,他一开始就先想办法离间阿里什达纳,劝阿里别让白彦虎进城,好削弱对手的力量。他在阿里耳边不停地说白彦虎的坏话,阿里还真上当了。等阿里把白彦虎赶走之后,何步云就马上趁机起兵造反了。
但喀什城说到底还是那些坏人的老窝,何步云本想在伯克胡里和白彦虎不在时,击败阿里,可没想到阿里很快就派人去找伯克胡里求救。伯克胡里让他先找白彦虎来助阵,然后自己也火速往喀什城赶回。
白彦虎被丢在沙漠里,走投无路时,他赶紧加入了战斗,这下子,战场上的局势立马反转了。
何步云没办法,只好从进攻转为防守,但没多久就撑不住了。他和手下的士兵都被困在了喀什汉城里,紧接着,伯克胡里也到了,形势变得更加糟糕。
何步云这时候意识到,别说攻下喀什城献给刘锦棠了,就连他自己的性命都可能不保。没办法,他只好赶紧派人趁着夜色悄悄离开喀什城,跑到阿克苏去向刘锦棠求救。
刘锦棠这时候在干啥呢?他正打算让军队在阿克苏好好休息一下,毕竟一个月里行军三千里,就算是铁人也得停下来歇歇脚啊。
可他还没顾上喘口气,求援的消息就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听说和阗的伯克尼亚孜阿齐木,要带五百人来投靠,他的使者已经先到了,尼亚孜请求刘锦棠赶紧出兵叶尔羌,说他在那里有帮手,到时候可以内外夹击。
刘锦棠觉得这个主意挺不错的,想当年兆惠也是先攻下叶尔羌,让喀什和和阗没法通气,之后就把整个南疆都收复了。
但是当刘锦棠打算按照计划行动时,何步云那边也急忙派人来送信求救,说喀什那边情况紧急,再不发兵他们就顶不住了。
刘锦棠一听这消息,心里又惊讶又高兴,他明白这可是个大好时机,千万不能放过。所以,他马上改变计划,打算尽快赶到喀什城那里。
可偏偏这时候,他得知有俄国人在背后撑腰的沙雅穆斯林,正打算偷偷越过中俄边界,想要从后面给他来个突然袭击,这让他犯了难。
接着,他又得知一个信息,说俄国人正鼓动周边的吉尔吉斯人,打算让这些游牧民族跟白彦虎联手,一块儿攻下南疆。这样一来,俄军很可能就会趁势占领喀什。
形势紧迫至极,一刻也不能耽搁了,所以他赶紧让清军分成三支队伍,并让主要兵力马上行动,余虎恩和黄万鹏带队,分别从东面和西面包围喀什。他们得在农历11月14日太阳出来前,赶到喀什城门口,把城给攻下来。
他亲自带着董福祥和手下的2000名骑兵,连夜向北进发,去新疆那边俄国军队肯定会经过的地方埋伏起来。等打败了那帮穆斯林叛军,他们就掉头往南,攻下叶尔羌。
刘锦棠带兵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速度飞快。你得知道,那时候已经是11月10号了,清军的前锋部队离喀什还有400多公里远呢。他们得在四天内跑到喀什,这速度简直就像连续跑完十个马拉松那么拼。
你得了解一个情况,清军是由步兵和骑兵混合组成的,要想以那样的速度行进,得多不容易啊!
他得在11月12号前,往北走130多公里,到一个穆斯林叛军肯定会经过的峡谷。这意思就是说,他得在一天一夜里,连续跑完三个马拉松那么远的路,这简直就是挑战人体极限的事儿。
你得明白,那时候的清军,差不多一个月内狂奔了快3000里路,就像每天跑了个马拉松那么累,早就累趴下了。可他们刚喘口气,没休息两天,又得跑上十个马拉松的距离。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刘锦棠偏要挑战不可能,1877年阴历11月10号,三支队伍一块儿上路,不分白天黑夜,马不停蹄地赶路。
这时候的新疆,北风呼呼地刮个不停,冷得让人直打哆嗦。大伙儿都顶着这刺骨的冷,头发和胡子上都冻上了冰花。要是困了,就只能在马背上眯一会儿,实在累得不行,就随便找个路边的雪地,蜷缩着睡上一两个钟头,接着就被急忙叫醒,继续赶路。
我常常在想,那支曾经好几个月没拿到薪水,只领过4个月钱的队伍,到底是靠啥信念,让他们如此拼命,勇往直前呢?
其实,刘锦棠带兵有个挺妙的办法,就是白天打仗,晚上还给士兵们开课。那刘锦棠晚上都教他们些什么内容呢?
这支队伍讲的是儒家的忠心孝顺、礼貌道义,还有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他们跟晚清其他的军队都不一样,因为他们心里有信念,有目标,所以才能一次次创造奇迹!
刘锦棠的部队行进得太快了,快得让人措手不及,那些从俄国跑进来的穆斯林叛军,压根儿就没料到,远在百多里地之外的清军,竟然能在短短一天内,神不知鬼不觉地堵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这样一来,他们毫无准备,被刘锦棠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差点儿全军覆没。
可就在这时,猛攻喀什汉城的伯克胡里和白彦虎压根儿没想到,远在400多公里外的清军,三天后竟然会杀到眼前,他俩也是一点防备都没有!
当穆斯林反叛的队伍猛然瞧见这些清军士兵,就好像他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吓得他们全都没了主意,撒腿就拼命地逃。
伯克胡里和那些土耳其军官急得团团转,想赶紧把士兵们集结起来,摆好防御阵型。但那些吓破了胆的穆斯林叛军,只顾着东奔西逃,谁也不再理会他们的指挥了。
伯克胡里亲自上阵,对那些像没头苍蝇似乱窜的穆斯林叛军大开杀戒,想重整军纪,但一点效果都没有。叛军们根本不信眼前的清军是真人,他们觉得这些人都是神仙下凡,抵抗也是白搭!
伯克胡里和白彦虎都感到彻底没希望了,他们就是想不明白,他们的对头“飞将军”刘锦棠,究竟是怎么把这一切办到的?
既然输定了,啥都没意义了,那就索性大闹一场,报复回去吧!
伯克胡里和白彦虎在喀什城里到处点火,见人就杀,不分青红皂白。之后,他们慌忙打开城门,使劲往俄国的方向逃跑。他们这样能逃脱吗?
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咱们下回接着说,要是你觉得这故事还不错,就分享给朋友们看看吧,感激不尽!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