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开放是八十年代的事?毛主席一句话,让文化界炸了锅

 新闻动态    |      2025-08-28 12:25

都说开放是八十年代的事?毛主席一句话,让文化界炸了锅

一九四九年七月,北平城里头的炮火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解放的锣鼓点也还没敲利索,中南海里头已经开始张罗一件文化上的大事了。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这名头一听就不得了。从各个解放区赶来的文艺界代表,足足八百多号人,个个都是在枪林弹雨里用笔杆子、用嗓子当武器的硬汉。朱德总司令、林伯渠、董必武这些大人物都到场了,场面相当隆重。

可要说全场最扎眼的,还得是一位老太太。

她叫李秀真,头发花白,一身再普通不过的斜襟大褂,往那一坐,就是个典型的冀鲁豫农村老大娘。可你千万别小瞧了她,这位老人家可不是来凑数的。她的身份多着呢:游击队的交通员、光荣的烈士母亲、整个解放区的农民代表。

更厉害的是,她不仅有资格在开幕式上代表亿万农民发言,还是新政协筹备委员会的委员。一个字都不识几个的农村老太太,能和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知识分子、政治家们坐在一张桌子上讨论国家大事,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新天新地的气象。

那个时候,大家伙儿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新中国马上就要诞生了,可这文化上的路该怎么走,特别是那些唱了几百上千年的老戏,是扔了还是留着,谁心里都没个准谱。

当时华东来的剧作家马少波,是个有心人。他站起来提了个建议,说得特别实在。他觉得,这戏曲改革不能瞎搞,得有个章法。中央得出面,成立个专门的领导班子,还得有研究机构,先弄明白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再制定政策,在全国推开。

他还特意点名,希望周副主席能在大会报告里头,专门拿出一章来讲讲党对文艺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这皮球,算是踢到了最高领导人那里。

毛主席听了这些意见,心里头跟明镜似的。他那个著名的“推陈出新”的说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他打了个比方,说得特别形象,一下子就给大伙儿把道理讲透了。

他说,“陈”就是旧东西,老传统嘛。传统里头有好东西,那是精华;也有坏东西,那是糟粕。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全盘接收。这个“推”字,妙就妙在这里。它可以是推开、推翻,也可以是推动、推进。

你瞧瞧,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对于旧戏里头那些宣扬忠君孝道、三纲五常的封建糟粕,就得给它推开、推掉;可里头那些代表着人民反抗精神、闪耀着真善美的民主性精华,就得大力推崇、使劲推动。

这么一解释,大家伙儿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方向盘,算是给扶正了。

两年后,也就是一九五一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牵头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专门写信请毛主席、周总理给题个词。这可是梨园行的大事,梅老板的面子谁敢不给?

毛主席大笔一挥,写下四个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周总理也题了词,话说得更具体:“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不可缺一”。

这十六个字,基本上就成了后来几十年中国戏曲改革,乃至整个文化发展的总纲领。梅兰芳带头,把自己的拿手好戏《贵妃醉酒》做了修改,剔除了里面一些不健康的、媚俗的成分,让杨贵妃的形象更加丰满,更侧重于艺术美感。这个举动在当时影响巨大,给所有旧时代的艺人做出了榜样。

时间走到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里,又提出了一个更响亮的口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这个词儿,根子在咱们老祖宗那儿,春秋战国那会儿,诸子百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了学问争得面红耳赤,那才叫思想的黄金时代。现在把它重新捡起来,意思很明白,就是鼓励在科学文化领域,大家可以自由讨论,发表不同见解。

当时还真有这么一件事。有个在中国讲学的苏联专家,对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头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评价,有不同看法。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听就紧张了,觉得这有损领袖威信。

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怎么说的?他专门给刘少奇、周恩来他们写信,说:“我看这种自由讨论,不应该禁止。学术思想上的不同意见,谁都可以谈,没什么损害威信的说法。真理越辩越明嘛。”

这气度,这胸襟,放到今天来看,也让人佩服。

很多人总觉得,改革开放是七八年之后才有的事儿。其实往根上刨,这种开放、包容、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新中国一成立就埋下了种子。它不是某个人的专属名词,而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土壤上自然生长的结果。

毛主席早就说过,对资本主义国家那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好的企业管理方法,只要是科学的,咱们就要认真学过来用。

他还强调,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留下了太多宝贵的遗产。不能当败家子,得好好地总结、继承。这种文化自信,才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不断浴火重生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无论是“推陈出新”,还是“百家争鸣”,背后都藏着一种了不起的智慧:既不忘本来,也吸收外来,更要面向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要是没了这种吞吐开合的气魄,那也就离僵化不远了。回看那段历史,总能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理想主义的朝气,那是我们今天特别需要汲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