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路看中印发展:速度、成本与格局的悬殊较量

 新闻动态    |      2025-08-24 00:43

轨道的宽窄程度、列车行驶的快慢速度、网络分布的疏密情况,不但能体现出技术方面的差别,还能显示出两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进行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在对空间的掌控能力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印度记者妮迪·拉兹丹坐京沪高铁的时候,说列车太平稳了,反而想念印度火车那种熟悉的摇晃,这种不舒适背后,是两国铁路体系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拉开的差距。

截止2024年底,中国铁路里程超16.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4.8万公里,位居全球首位。印度铁路总长度大概6.8万公里,高速铁路几乎没有,在这些数字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地缘逻辑和地理格局的较量。

中印铁路的差距可不只是里程数字能全涵盖的,中国高铁标准时速是每小时300到350公里,京沪高铁1318公里的路程,大概就需要4.5个小时。

印度最快的VandeBharat列车最高时速仅160公里,平均时速也就在一百多公里,速度背后,是地理效率有着根本的不同。而中国已经建成了“省会城市2小时可达、相邻城市1小时可联动”的高铁网络状态。

安全性能对比也着实令人咋舌,印度铁路老是出状况,2023年奥迪沙邦列车相撞事故致使288人丧生,每年铁路事故的死亡人数一般都超一万,主要就是因为轨道陈旧、道口没人管以及超载这类事儿。

中国高铁在2011年温州那起事故之后,优化了自动控制系统,故障发生率降到了每100万公里0.43件以下,这类安全上的差距就体现出对地理空间掌控能力有着不同的层次。

铁路网络的布局受地缘格局的影响很明显,中国凭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把全国各个地方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西藏与内地之间,通过像新藏铁路这样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达成了紧密的连接。

印度的铁路系统还留着殖民时期的印记,当年英国人修铁路大多是为了运货,而且没做过统一规划,就因为这历史遗留的情况,让它管理体系比较松散,基础设施也比别的地方差那么一点儿。

技术自立性成了关键的分界点,中国复兴号动车拥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在254项关键标准中,中国标准占比是84%,CR450动车试验时的速度已经超过453公里,运营时的速度将会达到400公里。

印度依靠进口技术,首个从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项目是与日本合作的,到现在都还在建设当中;核心部件靠进口的比例都达到了97%,就连车轮都得从咱们中国进口。

铁道效能直接改变经济地理格局,中国高铁通过加快人员的流动以及优化资源的配置,很明显地推动了沿线地区GDP的增长。高铁网络和其他运输方式一起配合,让物流成本在GDP里占的比重一直往下降,到2023年的时候,大概是14.6%。反观印度,因为铁道运力不够,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达到18%,是中国的1.2倍,这种差距直接影响着两国经济要素的流通效率与区域发展平衡。

这种在效率上的差别,让边缘地区的发展机遇差距变得很显著,中国借助青藏铁路、新藏铁路等工程,将边疆地区逐渐纳入到全国的交通网络里面。

印度因为铁路运输能力不够,很多地区还处于交通孤立的状态,中国企业已经向世界超过20多个国家出口高铁产品和技术。印尼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全体系走出国门的第一个项目,截止2025年6月25日累计运送旅客超过了1000万人次。印度还没形成有效的铁路技术输出能力,反而得引进国外技术。

地貌环境带来的挑战对两国铁路技术是种考验,中国高铁已经能够在零下40℃的高寒环境里运行,也能在像青藏铁路这样的高原上行驶,覆盖所有地域,印度宣称打造全球最短超高铁试验线(443米),可实际测试速度就只有87公里每小时。

资金投入的差别也很惊人,中国铁路总共投了超10万亿元人民币,是政府主导还结合了市场融资;印度2024年计划投2.4万亿卢比(约合人民币2000亿元)搞铁路建设,可是实际推进的进度不太好。

建设铁路用地这事也能体现出社会地理上的差别,在中国高铁建设每公里成本大概是1亿元人民币,在印度同类项目造价要比中国高30%还多,征用地皮的过程很不容易,并且经常会发生纠纷。

日本在印度开展的高速铁路项目,因为征地方面的问题拖了很久,一直到2024年7月,该项目所需要的一千三百九十公顷土地才全部完成征收工作。

智能化变革带来新一轮差距,中国铁路正在朝着“全要素、全流程、全场景”智能化变革,有一款动车组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功能,印度铁路很多线路还在用老旧的ABS系统,没有有效的电子信号。

绿色低碳发展的途径不一样,中国铁路集团已让牵引动力达到了百分百电气化,一年能减少超出一千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印度铁路的电气化比例只有百分之四十六,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柴油机车。

区域一体化的进展也不一样,中国通过城际铁路与市域铁路的融合发展,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某城市群通过环线建设,实现核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通勤。

印度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仍旧主要依靠陈旧的铁路以及公路,从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项目自从2017年开始动工之后,推进的速度比较慢。

铁道的不同,最终在空间压缩能力上体现出来——中国高铁已经把广阔的国土压缩成“一日经济圈”,而印度还在为列车撞牛事故的问题烦恼。

中国开启新藏铁路打通西部战略通道的时候,印度还在为征地的事犯难;中国高铁在印尼载着上千万旅客的时候,印度第一个高铁项目还没建成。

在轨道延伸的轨迹里,藏着两个文明对未来地理格局掌控能力的关键,大陆国家兴起,往往从贯通国土的铁路开始,这是地缘政治一直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