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远洋军事强国的核心力量被认为无可撼动,其庞大航母编队在数百公里防空圈内,一直被视为安全无虞的中心地带。任何抵近侦察都面临巨大困难,防空体系密不透风。然而,这种看法已然过时。当前的海洋军事对抗,其攻防模式正经历根本性转变。
一种全新的作战理念,正在彻底颠覆旧有准则。真正具有杀伤力的打击,不再仅仅依赖火力总量,而是从地平线之外骤然降临。它依托的是对战场态势的全面掌控,以及各单元之间极致精确的协同配合。
这项变革,由一套被称为“反航母体系”的组合推动着。其核心是三位重要成员:负责高空广域侦察的无侦-7,执行隐身抵近精确瞄准的无侦-10,以及承担远程精确击杀任务的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
它们的有效整合,使得“发现即摧毁”的作战思想,从过去的理论构想变为现实。这表明在广阔大洋之上,任何曾被认为坚不可摧的“安全堡垒”,都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早期突破
中国侦察机在早期曾遭遇技术障碍。2013年的一次海上演习中,当时最先进的侦察机遇到强电磁干扰,回传的画面只显示出雪花点,任务受阻。
那次经验之后,无侦-7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工程师回忆,会议室里烟灰缸堆满了,总师明确要求,要研发出一款“不怕干扰的长眼睛”。
五年后,无侦-7成功完成首飞。它采用独特的Φ型连接翼设计,这种结构保障了飞机在恶劣气流中依然保持稳定。去年珠海航展上,外军代表对无侦-7的复合材料机身及长达十小时的续航能力表示关注。
无侦-7能够在海拔两万米以上的高空飞行,这比多数现役战斗机的高度都高。它长时间盘旋监视,雷达覆盖大片海域,将航母编队的动向尽收眼底。
与无侦-7协同的,是无侦-10。这款无人机具有飞翼布局和隐身设计,雷达难以探测。它能够悄无声息地穿透对手的防御圈,抵近目标。
无侦-10利用其合成孔径雷达,能为航母拍下高精度图像,坐标精度达到米级。它甚至能捕捉到航母舰载雷达的微弱电磁信号,例如仅持续0.3秒的信号,实现精确识别和锁定。
速度制胜
“反航母体系”的最终攻击力,来源于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发动机专家王建国回忆,为实现全程超音速巡航,研发团队尝试了三百多种燃料配方组合。
这项研发过程充满挑战,甚至发生过试车时将试车台钢板烧穿的情况。最终定型的东风-100飞行速度可达4马赫,相当于每分钟飞行80公里。
央视《攻坚》节目首次完整展示了这一体系的作战流程。无侦-7在高空执行广域搜索任务,一旦探测到航母编队的气息,立即标记大致方位。
随后,无侦-10隐蔽出击,利用其隐身能力和高精度传感器,锁定航母的精确坐标、航向和航速等关键数据。
这些实时更新的精确信息,通过高速数据链迅速传回后方。在千里之外的发射阵地,东风-100已准备就绪。
它接收到无侦-10传回的精确制导信息后,点火升空,拖着尾焰,对目标发起超音速攻击。导弹在末段会进行更精细的修正,确保命中。
去年的一次跨军区演习验证了其高效性。从发现目标到导弹命中,整个过程仅耗时22分钟。这展示了高度智能化的作战流程。
新的平衡
航母编队即便拥有再强大的防空火力,面对这种从地平线之外突然袭来的、速度极快且具备末段机动能力的武器,其拦截窗口被大幅压缩。预警雷达可能刚发出警报,导弹就已命中目标。
军事专家张召忠评论指出,这套打法强大的核心在于侦察、决策、打击环节被紧密整合。
海军研究院的徐院士形象地描述,这套系统使己方“开了全图”,而对手却仍在“摸黑建造兵营”,突显了信息优势。
经济学家胡鞍钢曾从成本角度分析,建造并维护一艘航母的费用,足以购买两千架无侦-7。这凸显了非对称作战的成本效益。
有用户在知乎平台留言,认为关键不在于是否每次都能命中,而是让对手永远处于“可能被打中”的持续焦虑中,这才是战略威慑的实质。
这项体系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西太平洋乃至更远海域具备了强大的非对称制衡手段。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航母攻防模式,扩展了海疆力量的投送范围。
结语
然而,即便拥有先进体系,挑战依然存在。福建某导弹旅的操作员小陈,每天在模拟训练室处理大量虚拟目标数据,他表示最考验人的,并非技术操作,而是判断真假目标时的心理压力。
去年的红蓝对抗演习中,蓝军曾利用充气模型和电子干扰,成功骗过了第一轮侦察。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也提出,这种非对称作战方式,可能像当年导弹武器淘汰战列舰一样,改变海上力量的固有平衡。
当西太平洋的夜幕再次降临,一艘核动力航母在电子静默中返航,或许其甲板上的飞行员并未察觉,头顶云层之上,一架无侦-7的摄像头可能正在无声记录着一切。它传回的影像,可能不仅仅是目标的轮廓,更是未来战争形态演进的一个清晰注脚。这套将天空、海洋、电磁空间整合的作战思维,正重塑着海上力量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