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时期,如果说岳飞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剑,那么孟珙就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墙。
说到岳飞,大家都知道;但说到孟珙,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然而,这位连很多中国人都不太了解的人,却得到了前苏联军事专家沃尔科戈诺夫的高度评价,称他是“13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机动防御专家”。
“灵活防守”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29年苏联红军的作战手册中提到的。它的意思是通过移动来争取时间,在移动过程中重创对手,同时在防御时保护好自己的力量。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孟珙怎么在前苏联700多年前就已经把机动防御这种军事策略运用得非常到位了。
孟珙出生在南宋中期,公元1195年。那时,距岳飞被杀已经过去了53年。
仔细想想,孟珙和岳飞之间还是有些联系的。因为孟珙的曾祖父孟安和孟林,都曾经是岳飞的手下。这么说来,把孟珙说成是岳家军出身也完全说得通。
孟珙的父亲孟宗政因为在公元1206年对金国的开禧北伐中表现出色,被南宋朝廷派去镇守襄阳。所以,孟珙从小就生活在南宋抗金的前线。
同样在1206年,北方的蒙古高原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并建立了蒙古汗国。由于与金国之间的长期仇恨,铁木真率领蒙古军队对金国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一直把金国的皇帝从北京追到了河南的开封。
金国人虽然不能打败蒙古人,但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打败南宋。金国的君臣都认为,蒙古人占用了他们多少土地,他们就要从南宋那里夺回来同样多的土地。这就是金国历史上著名的“取偿于宋”的策略。
先发制人,等敌人过半再攻击,从侧面突然袭击
在1217年,金国的大军入侵,襄阳城最先遭到了围攻。当时,年仅23岁的孟珙提前识破了敌人的计划,他判断金军会从罗家河这个地方渡河,进攻樊城。
孟珙建议父亲孟宗政提前到罗家河布阵,等金军过河到一半时发起攻击。孟宗政听从了儿子的建议,在罗家河成功全歼了正在过河的金军。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孟珙在23岁时就已经在战场上练就了提前察觉敌情的能力,还精通半渡而击的战术。
两年后,金军再次大规模围攻襄阳地区的枣阳城,孟珙和他的儿子亲自来到枣阳,坚守城池。历史记载,孟珙亲自上城楼,拉弓射箭,一连射杀了好几个人,士兵们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为了彻底击败金军,孟宗政在枣阳城头据城坚守。孟珙则趁金军不备,带领忠顺军绕道金军后方,连续偷袭了十八座金军营寨,斩杀了数千金军,解除了枣阳的危机。
在1223年,孟宗政离开了人世。他的儿子孟珙接手了忠顺军。接下来的几年里,孟珙频繁出现在襄阳及其周边的枣阳、光化、唐州、邓州等地。每当哪里出现紧急军情,孟珙就会带着军队前往支援。
蒙古联合其他势力一起消灭了金国。
一眨眼,十年时光匆匆而过。在这十年里,金国军队一直试图从宋朝手中夺取土地,但都被孟珙成功抵挡住了。然而,十年的时光改变了两方的力量对比,宋金两国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在过去十几年里,因为蒙古军队的不断追击,金国的主要兵力几乎都被消灭了。
然而,金国的君臣并未就此放弃,心中仍怀揣着从宋朝获取补偿的幻想。
在1232年的三峰山之战中,蒙古军队打败了金国的主要部队。金国的恒山公武仙逃到了南阳,收编了败军,几个月内就聚集了十万人马。与此同时,金国的朝廷因为蒙古军队的追击,已经把首都迁到了蔡州(现在的河南汝南)。蔡州离襄阳不到一百里路。
当时,在南阳的武仙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打算把南宋的四川地区拿下,作为金国的新基地。他还希望能从襄阳入手,开辟一条进入四川的道路。
在1233年的六月,武仙派了他的大将武天锡从邓州出发,攻打襄阳城。
孟珙早有防备,他在邓州设下埋伏,成功击败了武天锡的军队,斩杀了五千多人。紧接着,孟珙乘胜追击,攻下了武仙藏身的马镫山,武仙只能仓皇逃往陕西商洛。孟珙随后迫使武仙的七万多残部投降。而武仙本人则在商洛被蒙古人杀害。
在马镫山的战役中,孟珙成功击败了武仙的军队,彻底粉碎了金哀宗逃往四川的希望。与此同时,蒙古的使者来到了临安,请求与南宋合作共同消灭金国。
公元1234年正月,在宋理宗同意后,孟珙带领宋军去帮助蒙古军攻打蔡州,消灭金国。当时,蒙古将军塔察尔负责攻打蔡州的北门,而孟珙的宋军则攻打南门。孟珙和塔察尔从南北两面一起进攻,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杀身亡。从此,金国彻底灭亡了。
3、灵活防御,建立防线
金国灭亡后,南宋最大的敌人变成了蒙古。为了抢在前面,南宋在1234年六月决定进军中原,收复开封、洛阳、潼关等地,将防御蒙古人的战线推进到黄河一线。但是,北伐大军刚出兵两个月就被蒙古军打垮了。这标志着宋蒙之间长达45年的战争正式开始。
南宋和蒙古之间发生战争后,孟珙率军驻扎在襄阳。公元1236年,蒙军攻打黄州(现在湖北黄冈),黄州危在旦夕。孟珙率军前往救援,成功击退了围攻黄州的蒙古军,随后被任命为黄州知州。
孟珙离开襄阳去了黄州后,蒙古军转而进攻襄阳。因为孟珙不在,襄阳被蒙古人占领了。
襄阳城被攻破后,蒙古军队紧接着把目标转向了江陵,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江陵位于长江边上,如果蒙古军队拿下江陵,他们可以从长江向上进攻,与四川的蒙古军队一起包围重庆。反之,他们也可以沿长江向下,与攻打淮西的蒙古军队联手包围武昌。
在危急的情况下,孟珙再次接到命令去救援江陵。到了江陵后,他发现蒙古军队正在枝江、监利一带制作木筏,准备渡江攻打江陵。孟珙于是白天指挥士兵们变换旗帜的颜色和位置,不断更换军服,频繁出现在蒙古军队的视野中,让蒙古人误以为宋军不断有增援部队到来;到了晚上,他又命令士兵们在江边点燃火把,火光沿着长江蔓延了几十里,这样就让蒙古军队感到宋军非常强大,难以对付。
当蒙古军队不敢轻视对手时,孟珙带领军队在夜间同时从水上和陆地发起进攻,连续攻破了蒙古军的二十余个营地,并烧毁了两千多艘船只。
蒙古军队于是撤退回到北方。
在1237年三月,孟珙解救了江陵的危机,因此被提拔为湖北安抚副使和江陵知府。然而,蒙古军队随后侵入了汉阳地区,孟珙又急忙前往救援汉阳。当蒙古军得知孟珙前来救援时,便转而进攻黄州。孟珙随即带领军队前往黄州进行防御。
因为孟珙在城里坚守,蒙古军队无法攻破城池,只好再次撤退。
自从1236年襄阳被攻破后,孟珙就像到处救火的消防员一样,蒙古人围攻哪里,他就得赶紧去支援哪里。在这样来回奔波中,孟珙终于明白,他之所以这么被动,全是因为襄阳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把襄阳这个漏洞补上,整个荆襄防线就能恢复完整,他也不用再东奔西跑了。
接下来,孟珙将承担起一个新任务——前往收复襄阳。
在1238年的冬天,孟珙从黄州出发,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郢州、信阳、光化、随州和枣阳等地。到了1239年的春天,他又拿下了樊城,这个城市和襄阳隔着汉水遥遥相对。一个月后,因为退路被切断,襄阳城里的蒙古守军打开城门,迎接孟珙进城。
襄阳再次回到了南宋的手中,进攻荆襄的蒙古军队都被赶回了河南。
连接荆襄和川蜀,打造南宋王朝三分之二的防御线
襄阳被收复后,荆襄地区的战斗暂时告一段落。不过,在南宋帝国的西南部,汪世显带领的蒙军这些年像无人之境一样进入川蜀地区。经过几年的逐步扩张,蒙军的势力已经逐渐逼近三峡。
孟珙在春天收复了襄阳,见四川蒙军威胁很大,到了冬天,他让弟弟孟瑛带五千人在松滋驻扎,孟璋带两千人在澧州驻守,自己则率领荆襄的军队从峡州出发,经过归州,在巴东大败蒙军的塔海和汪世显的部队。随后,孟珙继续向西进军,在川东地区对蒙军展开了全面的反击。
作为帝国的领袖,孟珙这次再次展现了卓越才能,与他的三位兄弟一起,在万里长江上重创了不擅长水战的蒙古军队。
这场战斗在历史上被称作“大垭寨之役”!
在孟氏兄弟的猛烈攻击下,汪世显和塔海等人只能撤退到四川西部。紧接着,孟珙陆续夺回了四川东部的失地。因此,宋理宗任命孟珙为四川宣抚使,让他负责四川和京湖两地的防御工作。孟珙就这样承担起了这两个重要地区的安全重任。
孟珙在四川东部和荆襄地区筑起了坚固的防线,蒙军发现短时间内很难攻下这些地方。南方的江河湖泊众多,要完全征服南宋,还需要一支擅长水战的舰队。意识到这一点后,蒙古大汗窝阔台一方面在黄河岸边招揽流民,让他们开垦荒地;另一方面则下令在大江大湖建造战船。
然而,孟珙看得一清二楚,蒙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虽然当前对南宋构不成威胁,但若不加以制止,未来将会给南宋带来致命打击。
孟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终于采取了行动。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孟珙秘密派遣手下潜入邓州,将蒙军用来造船的所有工具和材料全部烧毁。紧接着,他又命令其他人潜入蔡州,将蒙古军储存在那里的粮食和草料也彻底烧光。
经过多年的奔波,孟珙在川东和荆襄两地已经感到身心疲惫。接下来,战后的重建和经济恢复工作更是让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川蜀和荆襄两大战区的负责人,孟珙觉得身上的担子重得让他喘不过气来。
孟珙只好向宋理宗汇报自己的困境,希望高层能理解基层的难处,找个人来帮他分担当前的工作。
宋理宗经过仔细挑选,终于选中了一个叫余阶的人来总领四川的军政事务,这样就减轻了孟珙的一部分负担。
余阶从临安前往四川时,路过京湖地区,特意拜访了孟珙。
孟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抗蒙老将,他清楚地知道在四川抵抗蒙古军队的艰难。在完成了四川的当前任务后,他还给余玠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余玠准备从京湖去四川时,孟珙派儿子孟之带六千士兵和十万石粮食,为余玠进川做准备。
江陵城边的巧妙防护设计
1244年,余玠来到四川后,这个地方开始变得繁荣起来。听到这个消息,孟珙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然而,这时孟珙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在这个世界上,孟珙最牵挂的就是荆襄战区的安全。他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便给朝廷写了一份详细的军事计划书。
在战略规划书中,孟珙大力强调江陵(荆州)和襄阳在抗蒙前线的重要地位。他预言,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江陵和襄阳将会成为蒙古大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孟珙还直言,荆襄地区的归属将决定天下的安危,希望朝廷能够在此屯集重兵。
然而,朝廷回复说当前国家对抗蒙古的形势非常严峻,从四川到江淮的几千里防线上,处处都需要人手,却处处人手不足。希望孟珙能够避开兵力不足的劣势,利用地理优势来建立防线。同时,朝廷还让孟珙暂时管理江陵府(荆州),并将治所迁移到江陵。
孟珙接到朝廷的回信后,这位已经年迈的将军,踏上了去江陵的路。
孟珙对江陵非常熟悉,从小就常跟着父亲来这儿串门,这里充满了他童年的回忆。
如今的江陵,早已今非昔比!
以前的江陵城,靠着江水环绕,是个天然的水乡。可这些年,江陵城不断打仗,没人好好管,水也枯了,那些天然的优势也没了。
随后,孟珙在江陵城外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城池防御系统。
孟珙来到江陵后,首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江陵城周围百里范围内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接着,他带领一千多人在城外的平原上挖掘了一条条蜿蜒百里的沟壑,就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以此来抵御蒙古骑兵的冲击。当这些沟壑连接成网后,孟珙又让人引来了活水注入其中。从此,江陵城周边百里之内,水道纵横交错,水面波光粼粼。
当这座庞大的城防系统建成后,江陵城被长达百里的水网严密保护着。蒙古骑兵即便来袭,千里驰骋的战马也无法发挥任何优势。这样的天才防御设计,也只有像孟珙这样的军事奇才才能想得到。
做完这些事后,孟珙在江陵府的身体越来越差。
在1246年的重阳节晚上,躺在床上病重的孟珙突然睁开眼睛,用尽全身力气,说出了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三十年来我努力凝聚中原人心,可惜心愿未能达成!”
孟珙刚说完话,就闭上了眼睛,之后再也没有醒来。
那天晚上,江陵城上空月光朦胧,一颗巨大的流星带着长长的光尾划过天空,照亮了整个江陵,最后落入城外的长江里。紧接着,江陵周边百里狂风肆虐,树木被折断,房屋受损,狂风在江陵城中整夜怒吼,直到天亮才停歇。
一位伟大的将军,带着未完成的心愿离我们而去!连老天也为之叹息不公!
孟珙带着未完成的心愿离世了,即便后来南宋还是灭亡了。但孟珙生前凭借一己之力,让南宋延续了三十年,这已经让孟珙的名字永载史册。他对军事策略的独到运用,使他成为西方人心目中13世纪的防御大师,被誉为南宋的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