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曾几何时,制裁喊打喊杀,高层对话都冻结了。谁能想到,短短时间里,不仅最高规格邀请递了出去,议会交往的冰山也融化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真因为欧盟突然“开窍”了?我看未必。它更像是一场“被逼无奈”的战略调整。
谁逼的?大西洋彼岸,那位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他的“美国优先”大棒,可没少往盟友身上招呼。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当亲密盟友挥起关税大棒,欧洲是怎么被“逼”着掉头望向东方的。
回溯2021年,欧洲议会那叫一个雷厉风行。因为涉疆问题,直接对中方部分官员和实体实施了制裁。
中方当然不惯着,立刻发起了对等反制。结果呢,中欧投资协定就这么冻结了,欧洲议会也禁止中方人大代表来访,代表团也不组织了。
这事儿,一度让中欧关系降到冰点。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光是口水仗。
到了2024年4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想在布鲁塞尔摆个峰会场子,让中方过来会谈。
结果被中方明确拒绝了。意思很清楚:要谈?得来北京。这架势,谁是主导方,一目了然。
没过多久,2024年7月初,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就放了狠话。他说,如果稀土问题不解决,冯德莱恩可能取消访华。
巧合的是,冯德莱恩在G7峰会上,也拿中国管制稀土的事儿,去讨好特朗普。她甚至直接威胁,中方不妥协,就不来中国。
欧盟这边气势汹汹,中方却没惯着。2024年7月中旬,北京直接对欧盟白兰地征收了反倾销税。这招儿,精准打击了法国经济的痛点。
几乎同一时间,中方还亮出了医疗器械采购新规。规定得很清楚,4500万人民币以上的项目,欧盟企业统统排除在外。
再看稀土,这个战略物资的博弈更是白热化。中方收紧出口,导致氧化镝价格飙升了惊人的210%到310%。
这可不是小数目,直接导致德国电动车生产计划推迟了6到12个月。欧盟本土稀土精炼产能不足5%,家底都被掀出来了。
可以说,那些日子,中欧关系是真拧巴,谁也不肯退让。欧盟想用制裁和威胁来施压,结果被中方精准反制,踢到了铁板。
关税大棒:盟友的“背刺”
正当欧盟还在对华摆谱的时候,大西洋彼岸的“盟友”特朗普,突然递上了一记意想不到的“背刺”。
2024年7月,特朗普突然宣布,要对欧盟商品加征30%的关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甚至要求欧盟企业,赶紧把生产线搬到美国去。还把关税生效的最后期限,定在了7月31日。这摆明了是要逼宫。
要知道,在此之前,特朗普就已经对欧盟的钢铝产品加征了25%的关税,已经给欧盟带来了260亿欧元的出口损失。
而这次,他更威胁,未来可能对高达97%的欧盟对美进口产品加征关税。这几乎是贸易上的全面宣战了。
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气得直接开腔,说这简直“毫无正当理由”,“不可接受”。
特朗普这一拳,直接打在了欧盟的经济软肋上。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跌到了14.8%,创下了15年来的新低。
法国酒商更是欲哭无泪,中方针对白兰地的反倾销税,让他们焦头烂额。
这种外部压力,让欧盟内部的矛盾也彻底爆发了。德国车企和法国酒商,指望着中国市场活命。
而一些东欧国家,却仍然坚定地亲美。冯德莱恩的“去风险”政策,和马克龙的“战略自主”主张,更是摩擦不断。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加上他对乌克兰危机那种模糊不清的态度,让欧盟高层彻底清醒了。
他们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国,风险实在太大了。是时候寻找贸易多元化,寻找新的伙伴了。
环顾全球,能接下这个担子的,恐怕只有中国了。在困境中,中国成了欧盟唯一的“救命稻草”。
放下身段:布鲁塞尔的无奈
内外交困之下,欧盟的对华政策,开始出现微妙而务实的转向。2024年7月21日,中方发布了一个消息。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将在24日抵达北京,参加第25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公告里用了一个词——“双方商定”。而非之前惯用的“应中方邀请”。这微妙的措辞,意味深长。
它清楚地说明,此次访问的主动权,在中方手里。欧盟高层,可以说是“不请自来”,实属无奈下的“自救”。
尽管冯德莱恩此前还扬言要取消访华,但最终,她和米歇尔还是如约抵达了北京。
这次访问期间,中方外交部长王毅,当着欧盟高层的面,严词拒绝了他们的多项要求。
无论是“不许援助俄罗斯”,还是“立即解禁稀土出口”,抑或是“施压伊朗”,中方都寸步不让。
中方再次强调,在乌克兰问题上,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立场坚定,没有丝毫妥协。
时间来到2025年1月,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上,主动对华释放了友好信号。她明确表示,寻求与中国“建设性接触”。
这态度转变,跟半年前判若两人。此后,2025年上半年,包括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内的欧盟及其成员国高官,纷纷访华。
并且,还达成了一揽子合作协议,这都预示着欧盟对华合作意愿的显著增强。
2025年5月6日,中欧关系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证实,中方与欧洲议会相互取消了交往限制。
这被视为中欧关系“重大积极变化”的标志。同一天,林剑还正式向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发出了访华邀请。
他表示,欢迎两位欧盟领导人,在合适的时候一起来华,举行新一轮中欧领导人会晤。
这一天,恰好是中欧建交50周年纪念日。正式邀请,与之前“不请自来”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关系回暖后,中欧随即重启了电动汽车反补贴关税谈判。双方初步同意达成价格承诺协议,有望避免一场贸易战。
别忘了,中欧经济联系,本身就密不可分。2024年,中欧贸易额就突破了8000亿欧元。
2023年,中国对欧投资也达到了82亿美元,重点都放在了电动车、电池、可再生能源等高附加值领域。这种深度捆绑,也注定双方绕不开对方。
中欧关系的破冰,并非价值观突然趋同了,而是欧盟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困境下,无奈的选择。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大棒,这个昔日盟友的“搅局者”,反倒成了推动欧盟正视“战略自主”必要性的最大催化剂。
欧盟在“去风险”和“战略自主”的矛盾里纠结,最终还是被迫接受了现实:过度依赖单一外部力量,就是个火药桶。
与其继续傲慢,对中国指手画脚,不如放下身段,以相互尊重和务实的态度来合作。
这不仅是欧盟稳定自身经济的最佳选择,也为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注入了一剂难得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