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散户选股到底要不要用工具?说实话,以前我是不太信这些的。那会儿选股全靠刷新闻、翻研报,盯完早盘盯午盘,收盘还得泡股吧,一天下来眼睛都花了,选出来的股票要么踩雷要么涨得磨磨唧唧。后来吃过几次亏才明白,散户最大的劣势不是资金少,是信息差和分析能力跟不上——机构有团队盯着数据,我们单打独斗,光靠感觉炒股,很容易被市场带着跑。
直到去年开始用选股工具,我才发现效率真的不一样。不过工具也分好坏,有的app看着功能多,点开全是广告,要么就是把公开数据堆砌一下,根本帮不上忙。踩过几个坑后,现在留下的基本都是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
比如选股时最头疼的信息太多理不清。以前看一只股票,得从新闻里找政策影响,研报里扒业绩预测,还要去股东列表里看有没有机构增持,光是整理这些就得两三个小时。现在用工具就简单多了,我常用的希财舆情宝里有个舆情评分功能,它会把全网的消息——不管是新闻研报还是股吧讨论,都用AI过滤一遍,直接给出0-100分的评分。比如评分80分以上标着强烈正面,说明近期市场对这只股票预期不错;要是低于40分,就得小心可能有潜在利空。我现在选股票前,先看一眼这个评分,直接把负面的股票过滤掉,至少能避开一半的坑。
还有财务分析这块,以前看财报就像看天书,净利润、毛利率这些词都认识,合在一起就不知道公司到底赚不赚钱。后来发现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挺实用,它不光列数据,还把财务状况拆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这些维度单独打分。比如成长能力评分高,说明公司近几年营收增速稳定;收益质量低,可能利润里有水分。有次我对比两只股票,A公司净利润看着比B高,但财务评分里A的资产负债率接近70分,B只有40分,后来果然A因为偿债压力跌了不少——这要是光看净利润,肯定就选错了。
不过工具终究是辅助,关键得会用。比如舆情宝的选股模块,分榜单和策略两种方式。榜单选股很适合新手,直接按舆情评分财务评分排序,就能看到当前市场里舆情最好、财务最健康的股票。策略选股则能自己组合条件,像我习惯用趋势上涨+舆情正面+财务评分良好这三个条件,选出来的股票基本都是近期走势稳、市场预期好、基本面也扎实的,虽然不能保证个个大涨,但至少不会踩雷。
说实话,刚开始用付费工具时我也犹豫过,怕花了钱没用。但后来发现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比如舆情解析、评分这些基础功能不用花钱就能看,相当于先试用再决定。我当时就是每天用免费额度看几只股票的评分,连续两周发现它提示利空的股票真的跌了,才决定开通会员的——毕竟比起踩雷亏的钱,这点会员费确实不算什么。
现在我每天花在选股上的时间从三小时缩到半小时,打开舆情宝看看自选股的舆情报告,用策略选几只备选,剩下的时间还能研究下行业趋势。前阵子市场震荡,大盘情绪分跌到40分,系统提示谨慎重仓,我及时减了仓,少亏了不少。
其实散户炒股不用把自己逼成专家,找对工具帮自己过滤杂音、抓住重点,反而能更理性。想试试的话,可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评分和财务解析额度,不用马上付费,先看看它能不能解决你的选股难题。当然,工具只是辅助,最终决策还得自己定,不过至少能让我们在信息爆炸的市场里,少走点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