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怎么亮透呢,清晨六点二十三分,爱沙尼亚,塔林。防空雷达屏幕上那份该死的宁静,就那么被三个光点给撕碎了。真的,就是撕碎了。它们不是慢悠悠地晃出来,而是像三支利箭,从卡累利阿那个方向,以一个极其紧凑、极其嚣张的三角队形,高速扎了过来。
一头就扎进了芬兰湾。那片天,敏感得跟火药桶似的。
这玩意儿一看就不是什么迷路的客机。两万米高空,速度超过两马赫,除了俄罗斯的米格-31,还能是谁家的疯子?整个过程,怎么说呢,简直就像是故意在你的脸上写满了“蔑视”两个字。应答器?关了。飞行计划?没有。地面无线电一遍遍地喊话?人家当你唱歌呢,理都不理。这套“三无”操作,玩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教科书都得管他们叫老师。
然后,整个爱沙尼亚的军事基地就炸了。警报声刺耳得能把人的耳膜震裂。驻扎在这儿的意大利F-35、瑞典的“鹰狮”,还有芬兰的F/A-18,跟捅了马蜂窝一样,呼啦一下全蹿上了天。一场叫“东方哨兵”的拦截行动,连预热的时间都没有,瞬间就开场了。
这三架米格-31也是胆子大得没边,就在维因德卢岛北边,爱沙尼亚号称是自己领空的地方,足足溜达了12分钟。12分钟!在现代空战里,这都够打一场小型战役了。他们就像是逛自家后花园一样,直到北约的战斗机死死地贴了上来,像一群愤怒的猎犬咬住了野狼,他们才不紧不慢地调转机头,走了。
事情一出,爱沙尼亚外交部感觉就像是被人当众扇了一巴掌,火气噌地就上来了。立马把俄罗斯驻爱沙尼亚的临时代办叫过去“谈心”,一封抗议照会,措辞严厉得估计能当纸刀子用,就这么直接甩在了人家脸上。总理克里斯滕·米哈尔更是对着镜头,脸都气白了,说这是“明目张胆的挑衅”,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可莫斯科那边呢?完全是另一个故事版本。第二天凌晨,俄罗斯国防部发了个声明,轻飘飘的,好像在说昨天天气不错。说是那三架米格-31BM,没干别的,就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转场飞行,从卡累利阿飞去加里宁格勒。
俄方一口咬定,飞机全程都在波罗的海的中立水域上空,规矩得很,离爱沙尼亚那个什么温德洛岛,最近的时候也有三公里多,根本就没踩线。至于应答器为啥不开?你猜怎么着?“设备临时出了点小故障”。你看,这下热闹了,一边是雷达记录、飞行轨迹,言之凿凿;一边是矢口否认、振振有词。一件事,两种说法,活脱脱一场现代版的空中“罗生门”。
面对俄罗斯这种“我没有,别瞎说”的态度,爱沙尼亚也懒得再费口舌了,直接掀了桌子。他们做了一个大动作:正式请求北约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这玩意儿可不是开玩笑的,它背后的意思就是:“我觉得我要挨打了,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兄弟们都过来,咱们得开个会,商量商量怎么办!”
这请求一递上去,整个北约,乃至整个欧洲,瞬间就醒了。
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马上站出来,先是猛夸了一通盟军战机反应“迅速果断”,然后确认,下周,北大西洋理事会这个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就要专门为这事儿开会。欧盟的外交大佬,本身也是爱沙尼亚前总理的卡亚·卡拉斯,话说得更重,直接把这事定性为“极其危险的挑衅”,还警告说“普京这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我们一步都不能退”。
一时间,整个西方世界都动了起来,声援爱沙尼亚、谴责俄罗斯的声音,跟雪花似的从四面八方飞来。连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特朗普都表态了,说“我不喜欢这种行为”,还放话说这会给俄罗斯带来大“麻烦”。就为了这12分钟的空中对峙,北约全家都被叫起来加班了。
更有意思的是爱沙尼亚军方的反应,那才叫一个硬。国防部长的话说得一点弯都不拐:“再敢来,就给你打下来!”他还特意翻旧账,提起了2010年土耳其干的事儿,那时候土耳其的F-16就是在边境上,眼皮都没眨一下,就把一架越境的俄罗斯苏-24给打下来了。这意思,简直不要太明显。
总理米哈尔也跟着补刀,捅出了一个关键信息:“对于侵犯我们边境的俄罗斯飞机,我们有非常明确的交战规则,必要时,我们绝对有能力开火。”
这话一出,火药味浓得呛人。但外界也有点懵,爱沙尼亚?全国军队加起来还不到一万人,空军更是连一架自己的战斗机都没有,领空安全全靠北约兄弟们轮流站岗。一个军事上几乎完全“啃老”的国家,怎么敢公开叫嚣要击落世界顶级军事强国的战机?这底气是哪来的?
有人说,这其实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演给谁看?华盛顿和布鲁塞尔。意思就是:“你们看,我虽然小,但我最勇敢,我是在反俄第一线站得最直、骂得最凶的那个。你们可得给我更多的安全保障,把更多的军队和装备部署到我家门口来啊。”
说真的,爱沙尼亚这次反应这么大,也不完全是小题大做。实在是最近北约的“东大门”这块,警报声就没停过,大家早就成了惊弓之鸟。就在这事发生前不久,波兰就因为俄罗斯的无人机和战机闯进来,同样启动了北约第四条。那次,北约战机是真的开火了,在乌克兰战争期间首次动手,打下来好几架越境的俄罗斯无人机。然后是罗马尼亚,领空也被俄罗斯无人机捅了个窟窿,F-16紧急升空,飞过去都瞄准了,最后是飞行员怕伤到地面平民才没按按钮。
这一连串的事,已经让北约东翼这些国家的神经绷得像钢丝一样。爱沙尼亚这“12分钟入侵”,等于是在一堆干柴上又浇了一大勺滚烫的热油。
现在,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下周北约的那个会。大家都在看,这个庞大的军事联盟,到底会怎么给自己的小兄弟“出头”。爱沙尼亚肯定是想借这个机会,把东翼的安全问题彻底摆到台面上;欧盟估计也在盘算着,怎么借这个由头,再给俄罗斯来一套新的制裁大餐。而俄罗斯呢,还是一副“我就是路过,你们别激动”的无辜样子。
说到底,芬兰湾上空这几分钟的摩擦,就是一场互相摸底线的危险游戏。只是,在这种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怎么把握反应的尺度,考验的真不只是勇气。周边这些小国一次又一次地强硬表态,难保不会让那个大块头觉得烦。万一哪天,莫斯科真的起了“杀鸡儆猴”的心思,那像爱沙尼亚这样,跳得最高、嗓门最大,但自己兜里又没几块铁的,恐怕就成了那只最合适的“鸡”。到了那时候,再多的口头支持和声援,恐怕也挡不住现实的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