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神操作!1952年,美军进攻时唐章洪突然尿急,情急尿在迫击炮上却发挥奇效!

 产品展示    |      2025-09-03 02:18

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16岁的四川籍战士唐章洪面对滚烫的迫击炮筒,情急之下用尿液为其降温。

这一应急之举不仅让炮筒迅速恢复使用,更助力他在43天的血战中歼灭420余名敌人。战争从不缺少戏剧性瞬间,真正的英雄往往在平凡时刻诞生。

书生意气,投笔从戎 1951年的四川中江县,冬天异常寒冷。一个16岁的少年站在火车站台上,手中紧握着一张开往朝鲜的车票。

这个少年名叫唐章洪,家中有六个孩子,他是最聪慧的一个。爷爷不惜砸锅卖铁供他读书,希望他能改变家族命运。

初中时,他担任学生会主席,负责宣传工作,那时的他更像一位文弱书生。

解放军到中江县征兵,一位老兵看中了唐章洪的文化水平,特意找到他动员参军。家人最担心的是爷爷——六个孙子中,爷爷最疼爱他。

经过全家商议,决定瞒着爷爷,让唐章洪悄悄参了军。

到了部队,由于他个头太小,连最小号的军装穿在身上都像麻袋一样宽大。分发的莫辛-纳甘步枪在走路时会碰到腿,看上去活像个没长大的娃娃兵。

组织原本想把他分到后勤或卫生单位,唐章洪却不愿,主动请缨要上前线。他拥有初中文化,在当时的部队里已算高学历,82迫击炮连指导员高晋文一眼就看中了他。

“小鬼,你懂数学吗?”

“懂。”

“会算弹道吗?”

“学得会。”

就这样,唐章洪成为了一名炮兵。

迫击炮连的课程难倒了不少老兵,弹道、密位、三角函数这些知识让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兵头疼不已。

唐章洪却如鱼得水,别人需要一个月才能背下的射击诸元表,他一周就烂熟于心。

仅半年时间,这个16岁的娃娃兵就成了连里的特等全能射手。

战友们开玩笑说:“娃娃,你还没老婆吧?等我们胜利了,我把闺女介绍给你!”

唐章洪脸红了,低下头继续研究他的炮。

冷枪冷炮,百发百中 1952年春天,朝鲜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志愿军提出“三百方针”:一个人,一百天,用一百发炮弹,消灭一百个敌人。

这个要求有多苛刻?当时生产一发炮弹的费用,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年的生活开支,每一发炮弹都价值连城。

唐章洪开始琢磨战术。他测定了阵地周围所有远近目标的距离,确定射击诸元并默记在心,后来干脆将这些数据写在小木牌上,插在炮位旁,方便战友们随时查看、记忆。

他总结出一套打法:“深入前沿,流动多变,假明真暗,四打四不打,三快两准,一张一弛。”

什么是“假明真暗”?

唐章洪和战友们在预设的假炮位里放上草木灰和手榴弹。开炮的同时拉响手榴弹,敌人误以为爆炸点就是炮位,便集中火力轰炸假目标,真正的炮位则安然无恙。

有一次,唐章洪发现敌人在阳地村搬运物资,他按照事先测好的方位射击,发射前10秒拉掉假炮位的手榴弹引线,以假掩真。

“打中了!打中了!唐章洪,再补一发!”班长在观察哨大喊。

又一发炮弹装入炮膛,望远镜里,敌人乱作一团,抬走了两个人。

敌人的反击炮弹全砸在了假炮位上,把地面翻犁了一遍,唐章洪他们在防炮洞里还偷着乐呢。

65天时间,73发炮弹,歼敌101人,唐章洪成为志愿军中首个实现“三百方针”的神炮手。

战绩传开后,敌人白天不敢出来活动,连搬运物资都改在夜里,还得派重兵保护。

上甘岭血战,一泡尿显奇效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点,上甘岭的宁静被炮声打破。

美军集中6万余人、300余门大炮、170多辆坦克、3000多架次飞机,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约3.7平方公里阵地发起猛攻。这是朝鲜战争爆发以来敌人发动的最大规模进攻。

唐章洪被部署在上甘岭前沿阵地,5点整,战斗打响。

敌人的炮火密度达到每秒6发,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的火力倾泻在两个小山包上。8小时内,敌军向上甘岭发射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山头被削低整整2米。

唐章洪开始还击,装弹、瞄准、发射,动作熟练得像机器一样,两小时内就打出200多发炮弹。

然而炮筒开始发烫,摸一下都能烫伤手。高温会导致炮弹偏离预定位置,更危险的是可能引发炸膛。

水壶早已空了,山下虽有水井,但在敌人的火力封锁下,根本不敢去取水,也来不及取。

怎么办?

唐章洪急得直挠头,突然,一股尿意袭来。

脑中灵光一闪——用尿!

他急忙解开裤带,对着炮衣一阵尿。滚烫的金属接触尿液,发出“嗞嗞啦啦”的声响,白烟冒起,几分钟后,炮筒温度明显下降。

战友们看到这一幕,先是愣住,随即恍然大悟,纷纷脱下裤子朝着炮筒撒尿。一股尿骚味混合着硝烟味在阵地上弥漫开来。

降温后的迫击炮重新投入战斗,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准确飞向敌群。

一连连长王福新跑来鼓励:“打得好!你们的炮弹像安了眼睛,都打到敌阵中心爆炸了!”

战斗进入白热化,唐章洪已20个小时没睡觉、没进食,双手被炮筒烫伤,血流不止。

超低空敌机投下重磅炸弹,在炮工事右上方爆炸,土石将唐章洪和迫击炮一同埋住。

战友们赶来挖开土石,将昏死的他救出。经过20多分钟抢救,唐章洪艰难苏醒,头部流血,恶心呕吐,口鼻出血。

“炮呢?我的炮呢?”

这是他醒来说的第一句话。

炮架被炸坏,只剩一个炮筒,唐章洪用身体当支架,右手紧紧搂住炮的上半部分,继续射击。

“当时我已经负伤了,后来发射的每一发炮弹都沾有我的鲜血。”多年后,唐章洪这样回忆。

43天激战,8000多发炮弹,歼敌420余人,这门炮创造了上甘岭战役的奇迹。

英雄无言,精神永存 上甘岭战役结束时,志愿军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25498人。

唐章洪荣立特等功一次,他使用的82迫击炮被送到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

战后,这个16岁的小战士被选送军校深造,1958年毕业后调至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工作。从此开启了他“退役不退志,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人生。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让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

多年来,唐章洪参加国防教育报告会、讲座上百场,他把获得的勋章、奖状都捐给了博物馆。

“一切荣誉都归属于革命先烈和人民,属于集体,而不是我一个人。”这是85岁的唐章洪常说的话。

2020年8月4日,唐章洪被评为四川省模范退役军人。

那泡“救命的童子尿”,成了战争史上最朴实无华的传奇。真正的英雄往往在最平凡的时刻诞生,战场上没有完美的剧本,只有血性和智慧的较量。

16岁的唐章洪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解决了战场上的燃眉之急。这份临危不乱的冷静、绝处求生的智慧,正是中国军人血性的体现。

#百度带货夏令营#

一个少年的尿液竟然能够改变战局,这不是神话,而是真实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英雄不是生来就伟大,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