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杯男篮决赛:没拿冠军,但这一银牌真不一般
这事儿这两天刷爆了球迷圈子,谁都没想到中国男篮能和澳大利亚打成这样,最后1分之差,89比90,看着都有点心疼。决赛最后那几秒,镜头扫到胡金秋,眼眶都红了,真不是装的。现场那些球迷的呐喊、哭喊,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出来。说实话,这年头中国男篮能冲到亚洲杯决赛,还这么硬气,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胡金秋、王俊杰:一群没名的大伙儿硬撸出来的银牌
咱们先说说场上的人吧。胡金秋最后哭了,王俊杰数据很亮眼,三分球特别准。其实这一批球员,说白了没有什么成名已久的大咖,跟以前那种全靠一两个明星撑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教练郭士强带的是一群愿意死磕的球员平民团,靠的就是团队拼劲。整场比赛看下来,大家防守很拼,地板球没人偷懒,哪怕最后一球输了,也没人说他们不行,反而夸得多。要知道,以前中国男篮一到关键场面就容易掉链子,这次真的改观了不少。
李凯尔“远程祝贺”,归化球员到底管不管用?
然后就得聊聊这两天李凯尔又火了。SNS上他发了祝贺,说中国男篮是值得尊敬的硬汉。他以前是归化来的,第一位有中国血统的外籍球员。说起李凯尔,当时归化进来的时候,风评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他是救命稻草,也有人说这就是球队花钱临时买个外帮打比赛而已。归化保险费还自己掏的钱,这事也被拿出来聊天无数次。人家是有血缘关系没错,也回来认亲什么的,还老发跟中国有关的内容,但总有人觉得归化球员捂不热,“雇佣兵”也搅不动大盘。
说一千道一万,这次男篮能打进决赛,完全没用归化球员。靠的都是本土教练、本土球员,硬打出来的成绩。你说没了李凯尔就没人打得动吗?其实真没这回事。国内这帮小伙子照样行。亚洲杯这种比赛,日本、菲律宾、韩国也都有归化球员,但归根结底,球队还得靠自己的梯队去拼。
归化球员的坑,和本土培养那点事
聊归化,咱还得聊背后的那摊事。归化球员在国际篮球圈其实都成套路了,你看日本那几个外援,一个比一个稳。但归化不是万能钥匙,很多球迷担心中国男篮就是临时抱佛脚——大赛快来了才搞归化,背后费用谁给,俱乐部和国家队怎么分担,谁都有自己的盘算。本质上还是怕归化成了“一次服务”,打完就拉倒,球队还是回到原点。球迷里还有特别反感这点的,觉得宁肯输球也不能靠花钱买实力。
再说本土球员,这次能杀到决赛,还整出了很硬的团队打法,真的让人觉得路是走对了。集中防守、协同进攻,一群20来岁的新生代球员能有这心理素质,还是挺难得的。这场球让人看到了十几年前中国男篮的拼劲影子,那会儿谁都不怕打硬仗。
球迷们怎么看?情感、争议和希望
咱球迷也不是都一个口径。有人觉得本土路线现在才对,打团队才有希望,归化就是应急乐子。也有人反过来,觉得还是可以再搞两个归化球员,替补也好,关键时候能顶一顶。其实大家意见分歧很大,但这届男篮至少证明了一点:光靠“买人”解决不了核心问题,后备自己搭建好,归化是加分项,不是救命药。
你回头看看去年世界杯,男篮表现扑街,归化打不上根本没辩解空间。现在亚洲杯能硬刚澳大利亚,李凯尔都退场了还得发祝贺,说明中国篮球还是有东西。大家讨论多,但对球队的感情却是更深了。尤其这场球把球迷的“执念”又拉回来了,觉得中国男篮还有盼头。
教练、政策、未来:中国篮球下一步去哪儿?
郭士强带队这点值得花时间聊聊。非流量教练,讲究的是团队篮球,不迷信明星。他定的训练、比赛思路,全场压迫式防守、转换快攻,跟以前慢吞吞的打法不一样。其实现在中国篮协对归化有不少门槛,必须有血缘关系,俱乐部也不敢多花钱,怕有风险。这次广厦队甚至不让自家外援参加国家队,就是怕钱和赛事结算扯皮。这些都决定了归化很难成常规方案,还是得大面积磨本土球员。
拿下这场亚洲杯银牌,是巧合还是必然,业内意见不一。但球迷心里有一杆秤,真金白银拼出来的成绩说服力确实强。归化再好,没有稳定基层培养重要。只会买几个明星,那不是长久之计。
最终的那点感想:现在的中国男篮,离咱们球迷越来越近了
这一块银牌不是冠军,但分量比想象中还大。中国男篮用自己的汗水和团队磨合打到了不靠明星,不靠捷径。李凯尔“远程祝贺”象征意义很足,但这票小伙子的存在感让球迷更有归属感。归化也好,本土练兵也罢,说一千道一万,只要能打出球迷想看的那种拼劲,大家都能原谅一切遗憾。下次再碰世界强队,可能还会被虐,但至少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国男篮真的在往正路上走了。亚洲杯只是个过程,这些球员、球迷、教练,都在往更靠谱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