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那场别算我,我就到上午。
一句冷冰冰的回信,把一整天的团结戏码掀了个底儿朝天。
8月15日,光复节,李在明把下午的国民任命仪式摆得板板正正,台口大,镜头多。
朴槿惠的回绝来得干脆,李明博也不拐弯。
舞台灯还亮着,座位空着,人心已经各回各家。
我更在意她的计算。
她懂自己这块牌子的分量,尤其在保守票仓里,三成左右的中老年看她的态度吃饭。
出席一次,就像是在现行路线的请柬上签了名,字一落,往日的旗帜味儿就淡了。
她不想淡,既往的诘屈也不想被涂平。
干脆点,谢邀不去,别解释。
镜头往回拨到2013到2015,那会儿她敲下中韩自贸协定,贸易额从2289亿美元抬到2354亿美元。
韩国企业一年能少交54.4亿美元关税,厂里算账的人笑在袖子里。
出口工业品大面积零关税,泡菜运到对岸,连包装纸都显得更轻。
后来风向变了,中国游客来韩的数量掉了近四成,济州街边的中文牌子少了一半,免税店把东北大米摆上柜台当主力,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生活细节,没啥修辞。
话题又跳回那张请柬。
李在明这届政府的外部选择更靠西,口径也直。
对中国热轧钢板打了33.57%的反倾销税,外交场面上讲对等,不去的活动就说日程撞车。
下一页是安排赴美在24到26号,再可能顺带日本。
路线不遮掩,节奏也明确。
产业会不吭声?
半导体厂不爱讲话,拿出数字就行,对华市场份额少了12%。
这不是舆论,是订单和产线的疲态。
再把镜头拉近到那天的现场。
上午是国之仪式,各方齐聚,礼数周全。
到了下午,很多人都选择不来,野党和工会组织给的反馈特别直白:国家仪式会到,额外场合免谈。
没人愿意把自己做成海报上的背景,他们也不想当一段叙事的道具。
一个沉默的缺席,成了最响的表达。
保守阵营里的另一条线更乱。
此前七个朴槿惠粉丝团在5月19日跑去共同民主党门口,表达支持李在明,像是把主队围巾系到了客队看台。
外人看不懂,圈里人心里有数。
紧跟着,金文洙说出罪有应得那句,坚粉的怒火被点着,保守内部的裂纹顺势加深。
她本人没多一个字,沉默像一块石头放在那,谁路过都会绕一绕。
我不愿把这一切只当成礼仪纷争。
两位前总统选择不出席,更多是对背书成本的再估算。
朴槿惠的位置像定盘,她不能轻易挪。
李明博的回应配成合唱,下午那场的象征被掏空,团结的主旋律停在前奏。
你若非要追问动机,八个字够用:守住基本盘,拒当摆设。
数字又来了,严格一点列给你。
贸易额从2289到2354亿美元,关税成本一年省下54.4亿美元;对华热轧钢板反倾销税33.57%;中国游客来韩的数量下挫约40%;半导体企业在华份额少了12%。
这些数字都不是用来吓人,它们构成某种势能,慢慢地把政治话术推回现实。
有人说团结能修补裂痕,我只看一个现金流顶不顶得住。
社交讨论在那天盘旋,口水多,立场杂。
支持者觉得不背书是一种清醒,反对者把缺席理解成错过机会。
中间的人盯着物价、就业、房贷和机票,心里非常朴素:政策说得再好,也要看账单好不好看。
产业链的忍耐一般不超过两季,企业的董事会看的是季度报表,不是诗歌。
还得说回李在明。
他布局一个国民任命仪式,想借场面把裂口按住一点。
若是配合者多,叙事会顺;不来的越来越多,舞台越亮,空位越刺眼。
这不算失败,是一堂公开课。
象征工具的作用,有边界。
边界之外,轮到具体的经贸手术:对华经贸的层级怎么安排,哪些行业清单能松,哪些技术线就算疼也要咬住,这些细节才影响后面的支持率曲线。
你要说内幕,也不用神秘。
保守派把她当旗,旗不能去凑热闹;在野党和工团要表达分寸,上午到场,下午不当布景;企业把一串数据寄到邮箱,替代了长句讲稿。
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能做且不吃亏的那一点。
政治的最优,往往只是各方最能接受的叠加。
我对未来的猜测更接地。
三处表看紧:对华出口曲线有没有止跌;半导体的订单有没有新的分流地,良率、毛利会不会被稀释;入境游客的结构有没有回暖迹象。
三张表一起往上,政策弹性会大一点;一起往下,任何口号都遮不住公司的裁员公告。
这不悲观,这是操作层面该有的冷静。
再回到那句下午不去。
话说得直,分寸拉满。
她拒绝的是背书,也是在告诉支持者:阵地在这儿。
我听懂的另一层,是向现政府递了一张考卷。
团结是美词,可要有人愿意坐进画面里。
谁愿意被拍,取决于现实给出的可信补偿,而不是邀请函的纸张。
关键词散着写,不往一处堆:朴槿惠拒绝,李在明的团结场,光复节的仪式,对华经贸的重新估算,33.57%的钢材税,半导体12%的份额缺口,2013到2015的自贸协定与那几年2289到2354亿美元的小步增长,这些东西串在一起,构成今天这场微妙的拉锯。
我不留那种标准化的尾巴,只留一句话,拿去咂摸:政治要面子,产业要里子,历史爱记账。
你压哪边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一季的表,会不会给你台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