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曾经多主流,最后都逃不开被解构的命运。
典型如这届中产。
越来越多的人说,酸奶碗是中产的脑白金,户外运动是中产的广场舞。
中产审美,怎么就大溃败了?
中产审美土崩瓦解
最近,“中产”大地震。
山姆先后上架了29.9的农夫山泉冰块和49.9的好丽友派,让中产集体破防。
更多的人发现,这已经不是山姆第一次上架大众品牌了。
既有卫龙、徐福记、喜之郎这些你“从小吃到大”的老品牌,也有小象超市同款的泸溪河、喜茶零食。
曾经,山姆是中产的信仰,但如今,评论区全都是“中产超市大地震”“中产生活方式溃败”。
不止是山姆,曾经那些主打中产生活的博主也成为了大家的笑柄。
抖音博主“大梦丽”是中文互联网吃酸奶碗第一人,在她走红之后,江苏盐城的另一位博主“娟子爱吃”开始1:1解构。
大梦丽练瑜伽,娟子团购9块9的普拉提;
大梦丽逛山姆超市,娟子去楼下惠民超市;
大梦丽穿lululemon榨橙汁,娟子穿优衣库打豆浆。
连带着大梦丽的评论区,也充满了嘲讽:
“别发无菌蛋了,我们娟子看不懂。”
“别放黄油了,我们娟子不认识给橡皮放里边了。”
中产喜欢的露营、飞盘也被改造成平替版。
什么citywalk、wildeat,去公园躺20分钟不就完了?
带着几十斤的帐篷、睡袋、卡式炉进山过周末,是精力旺盛者的特权,我们打工人只适合在公司楼下找片草地躺着回血。

在以前,中产审美可是社会主流。
不管什么品牌,只要挂上“中产”俩字,马上就会迎来一阵追捧。
Lululemon和始祖鸟就不说了,连宠物都有了中产限定。
蜜袋鼯,国产貂,养完红腹养龙猫,这才是中产的宠物。
怎么现在不灵了?
为何被解构了?
中产审美之所以渐渐销声匿迹,最根本的是经济下行。
作为阶级的一种,中产的消费往往不菲,所以他们的审美是建立在经济能稳定增长的预期上的。
就像以前经济上行的时候,大家致力于向白人看齐。
Lululemon全套、Stanley巨型保温杯、勃肯鞋、UGG厚底雪地靴或者一副价值3999元的AirPods Max。
这些白女标配代表的是一种象征意义。
我们企图通过拥有这些同款,加入到白女的赛博小团体中,最后似乎拥有了“看上去和她们差不多”的生活,美美戴上了中产的帽子。
但遗憾的是,经济下行之后,维持这种生活就成了“负债式体面”。
当收入缩水后,人们发现,所谓的“中产标配”根本无法真正提升生活质量,反而是生活的负担。
于是,大家不再盲目追求高端品牌,而是寻找平替。
COS就踩中了这阵风,产品设计照搬奢侈品,但价格只有后者的1/15,用“可负担的精致”成功逆袭。
毕竟,在哪哪都需要用钱的时候,谁还会花999买一条lululemon瑜伽裤?
而且,大家也开始对中产祛魅了。
中产审美非常依赖可视化品味。
也就是说,他们必须通过各种消费符号,比如lululemon瑜伽裤、戴森吹风机等,才能表现自己的阶层身份。
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厌倦了这些消费符号,从表演转向了真实。
比起让自己“看起来像中产”,他们更追求的是实用主义。
十年前,上班要穿成都市丽人。
现在穿成都市丽人,别人只会问,你几点起来累不累。
全身基础款,连搭配都不用考虑的cleanfit才是正确的选择。
精英叙事的崩塌让中产审美的高级感也失效了。
除了消费符号,中产推崇的“高级感”也常与学历、年薪、国际化绑定,但如今遍地都是“985废物”“海归求职难”的话题。
精英叙事变得苍白无力,谁还吃中产那套?

更何况下沉市场也在逐步逆袭。
拼多多、胖东来证明了,低价≠低质,中产推崇的“高端感”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溢价套路”。
山姆的烘焙区被扒出和普通超市供应链相同,lululemon的瑜伽裤也会起球,他们通过高价建立壁垒,但实质和大众品牌无异。
高端光环消解,消费者自然快速觉醒。
解构了,然后呢?
一鲸落,万物生。
中产审美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兴的小众圈层。
比如与中产截然相反的FIRE生活族。
FIRE起源于美国,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ing Early的缩写。
他们保持着低物欲、过极简的生活,一旦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就选择退休,之后靠每年4%的理财收益过活。
在中国,其实就是抠族。
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拥有62万人,在这个十多年历史的小组中,每天都有人致力分享自己的抠门经验
买菜要做市场调研,哪里的菜便宜,什么时候打折。
吃饭要了解“穷鬼套餐”,米饭能不能无限续,有没有免费的汤和小菜。
这些全都要了然于胸。
在这个圈子里,谁能找到最便宜的羊毛,谁就是KOL。
什么“老钱风”“名媛风”“千金风”都是鄙视链底端,“如何用五百元度过一个月”才更能精准戳中他们的心巴。
还有土味生活派,主打一个反精致。
就拿野餐来说,以前出门野餐需要预约完美的野餐场地、观测风速、制定食谱。
但这种精致,却被土味生活派所鄙夷。
野餐野餐,就应该是在地里干完活家里来送饭、在地头吃饭,精致的ins风反而显得很装。
所以,他们用化肥袋代替野餐垫,用馒头和老干妈代替水果和甜品。

以前野餐要在出片圣地,现在直接转移到了离小区最近的草坪,甚至就在田间地头,只要地方差不多大就绝不多走一步路。
跟他们相同的还有土酷。
致力于用抽象反讽精致审美,挑战“把接地气等同于土和low的条件反射”。
还有一些在地生活派。
他们主打一个文化认同消费,推崇本土化,不搞洋人那套。
星巴克和Tims在他们看来就是伪中产,社区茶馆才能体现出他们的生活品味。

所以,其实能看出来,虽然中产统一的审美标准被打破,但各个小圈层之间依然存在隐性鄙视链。
只是逻辑从“贵就是好”转向了“真实 vs 虚伪”“深度 vs 跟风”。
实用主义者鄙视“装腔作势的文艺青年”,反精致派鄙视“还在追求logo的旧中产”。
每一个圈子都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是高级的,在“后中产时代”,生活方式是更加多元了,但也更割裂。